琴学易理发隐

古琴, 琴棋书画四艺之首。古代文士大夫阶层历来崇尚 “君子左琴右书”, 可见琴是作为文人生活的重中之重。中国的琴文化有其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刻的理论体系。本篇旨在浅谈古琴文化的易学核心,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大学》云:“君子无所不用其极”。易经是群经之首,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 。琴学亦根于此。河图与洛书的四正八维可容括五音十二律吕(六律六吕) 相生之序之理。 《书·舜典》云:“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 近代潘雨廷先生说:凡整体理论之中心,不外天地人三才之道。地道指空间,标准为度量衡;天道指时间,标准为历法;人道指人本生物钟以产生之性情,标准为律吕。”也正是基于这样弥久的文化价值观,北宋的赵抃去蜀地上任随身只带一琴一鹤,以其廉洁高雅的行为作风、闲逸淡泊的生活情趣被传为佳话。

 

琴与律吕

淮南子云:“乐生于音, 音生于律,律生于风,此声之宗也。”古人对于声音及乐的认识构建在“本于太一”的基础上,历经千载,形成了独特且宏伟的中国音乐律历体系。这一体系的物理依据是候气法: 置不同尺寸内装葭莩灰的律管于空室地下,在冬至时刻,9寸之管必有葭莩灰溢出,此为与冬至时刻对应的黄钟之律, 其他十一支管会依次与十二个气(二十四节气分为十二节与十二气) 依次发生相同对应, 由此得到了十二律 (如图2)。  所以中国传统乐律从来都是与历法合一的。 《律历融通》中有详细地描述:冬至一阳始生,日度去极至远, 晷影长,乐均清,对应子月,管中灰轻而衡仰,火胜,故冬至燥;夏至阴气初生,乐均浊,晷影短,蕤宾通,土灰重而衡低,水胜,故夏至湿。

 

那么律管又是如何生于风的呢。这里就涉及到“八风” 即一年中的立春条风,春分明庶风,立夏清明风,夏至景风,立秋凉风,秋分阊阖风,立冬不周风,冬至广莫风。每风以四十五天相隔。八风中的风,意义更广泛, 并不单指人感受到的风, 举个例子,古代风的繁体字中就有一个虫。 比如立春节气中的第二候蛰虫始振,说的是条风在这一时间对蛰藏在土层孔洞中虫子的影响, 而普通的风怎么会吹入地下的孔洞中呢。 这里所说的风,是一种候气,是无所不在的。 或将其解释为不同质量物质在某一时刻振动频率叠加所产生的振动波就更容易被理解。 所以老子说大音希声。候气学以葭莩灰在律管内感应不同季节与外在环境的共振找出了律元,从而定出了十二律吕。

2020070600054322

由此可见,在中国文化中,律与历互为佐证,相辅相承。《吕氏春秋. 音律》言:“仲冬日短至,则生黄钟。季冬生大吕。孟春生太蔟。仲春生夹钟。季春生姑洗。孟夏生仲吕。仲夏日长至。则生蕤宾。季夏生林钟。孟秋生夷则。仲秋生南吕。季秋生无射。孟冬生应钟。天地之风气正,则十二律定矣”。 其中六律为阳,统气类物。分别是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 无射。 六吕为阴,旅阳宣气。分别是林钟、南吕、应钟、大吕、夹钟,中吕。又云: “黄钟生林钟,林钟生太蔟,太蔟生南吕,南吕生姑洗,姑洗生应钟,应钟生蕤宾,蕤宾生大吕,大吕生夷则,夷则生夹钟,夹钟生无射,无射生仲吕。三分所生,益之一分以上生。三分所生,去其一分以下生。”到了汉代, 京房继续发展了这种最早出现在《管子地员篇》中的三分损益规律创造出了六十律,“犹八卦变于六十四也”。 至此,我们可以看到声律历法及与天体物理变化的呼应, 八风、九宫、十二壁卦、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六十四卦一一对应, 这是古人力求理解天地时空能量,顺应其规律,附合自身能量,以达到天人合一境界的认识成果。

 

琴又称七弦琴、古琴。 传伏羲画八卦, 并削桐“制以为琴”。 上圆而敛法天,下方而平法地。琴长三尺六寸六分,象期之数。 七弦对应七政,分别为五音宫商角徵羽及少宫少商。面板上无任何标识音位的品玛,标有十三个徽位以别琴音。 琴七弦十三徽上分布着五音十二律(如图3), 若以当月之律为宫, 则依照相生关系即可得到其他律吕的相对律音。所以琴音是一潭活水, 因循声音,玩味时空之道,使主客体相融合一境界的工具。

2020070600062431

琴与象数易

阴阳消息变化有象、有数、有气、有理, 有物。邵子在观物篇云:“物有性情形体则有声音,又声音则有律吕唱和。 律吕者天地之变化交,唱和者阴阳之感应合,声音之道根于四象,四象之立本于极数。” 此一语道出中国古代音乐独树一帜的特色, 既然宇宙万物皆有其声音, 那么音乐律动既是天地人和的纽带, 更是调整自身与天地万物和谐关系的媒介。 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琴在文人中曾经占有那么高的地位。 如果把一个指甲盖大小的纸片对折,架在琴第六根弦上,弹动一弦,六弦上的纸片就会应声振动。天地阴阳、一年四季、候气吹灰,五音六律皆是古人体察入微得到的规律。就是在几根琴弦之上也可验此至理。真是 “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故中国传统音乐不仅比音而乐之,还对乐的功效颇有考究。

 

古琴有三种取音手法。从发声上体现了天地人三才的结构:泛声,用指轻触徽位处弦取音,此为全弦分段比例振动; 即得空灵自然之声,为法天之音;散声,用右手手指直接弹奏琴弦,左手不按触, 此为全弦振动得声,即是沉松之浊声,为法地之音; 按音,左手按弦某处,右手弹奏取声,此为全弦局部振动,清浊兼有以仿效人声。琴曲弹奏缓急相宜, 起伏有节,知声还要知音,运指也要运意, 雅音正心,散按两种声音间杂而出,时而用泛音来理清间隙,其中得乐之中道, 体现了古人修身养性,参禅悟道的要旨。弹琴人按照邵子声音唱和之理,用上述三种发音即可演绎先闭后开、纯开、先开后闭、纯闭几种运动规律,参悟“天声”与“地音”, 了然阴阳变化感应之道。 难怪古来习琴入门第一首便是仙翁操。这是一首开指小曲, 歌词赞颂的是陈希夷但这位象数派的”仙翁”。可见琴与象数的渊源,篇幅所限,就不加详尽论述了。

琴曲流传下来的约有三千首,琴曲无论从音色到演奏技巧大都具有很强的叙事抒情特点。古琴所使用的谱子称为减字谱(如图4),是记录发音位置和手法指法的一种独具特点的琴乐谱。不同于记录音高音调的工尺谱,减字谱独辟蹊径,巧妙地保留了古曲的演奏音调和手法。很多古谱中记载了这些指法的象征图画,有的指法如腾云中的飞龙,有的指法如鸿雁衔芦草。使我们至今还能体味古人的艺术创作,领略古曲演奏的韵味,这些指法和其相应的取象都非常具有进一步研究价值。

2020070600070696

三 琴与中医养生

八风与九宫相配在《内经灵枢经》中可以诊断疾病,其中还说:五脏之象可以类推,五脏相音, 可以意识。宫入脾,声音厚重宽和使人广大;商入肺声音慷慨健捷令人好义;角入肝,廉直明澈令人慈爱; 徵入心,雅顺流畅令人亲善; 羽入肾,高远回荡使人崇礼。五音对应于五行亦应于五声歌哭呼笑呻,听五声可看出五脏表里虚实状态。 此外,琴的弦长, 弹奏时完全依靠手指的度量来演奏,这非常有利于对手指的按摩和运动。 拇指对应肺部经络利于心脏和肺: 食指应于大肠经络, 利于肠胃消化; 中指应于心包经络,利于五官与肝脏;无名指应于三焦经络助肺呼吸;小指应于心和小肠经络; 利肾和循环系统。

 

四 琴与预测和风水

琴乐的律元是候气法, 律母本于太一, 律数五声六律六吕, 并且贴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十二律吕配以卦象即律象,自十一月冬至复卦起至十月坤卦,顺四时之气,与圆图契合,亦能“弥纶天地之道”。还可配以父母兄妹长幼等,例如,,戊子为黄钟之宫,庚子为无射之商,甲子为夷则之角等, 这些信息即可成为可靠的依据,简洁明了直接。 再比如, 律风根椐时令分主客、顺逆,历代兵家据 “风角” “望气” 预测战事吉凶。《周官》中记载著名乐师师旷推断春秋楚师发郑:“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南风不竟多死声,楚必无功”。

 

<列子>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郑师文向师襄学琴,学了三年都不曾弹奏出像样的曲子。 他要求自己必须 “内得于心,外应于器, 所志者不在声, 知音方可发手动弦”。 经过一番努力, 他终于当春叩商弦以召南吕,凉风忽至草木成实……。乐师利用律吕变化和琴声五音完成天人合一境界转换的故事也许略有夸张,但其中却道出了”存者在弦,志者在声,内得于心外应与器, 道器一元的高尚追求。

 

琴是良师是益友,更是人生中体味通感天地大道的最佳伴侣。近年来古琴又逐渐被国人所认识和喜爱,多偏重于琴曲的收听和习练,这是非常好的趋势.   人们终将进而关注其背后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精神,并从琴学易理中得到深邃博大的优秀传统文化给养。

 

作者:杨淼,著名传统文化学者、归国学者、古琴家、易学专家、书法家。

 

投稿文章,不代表华夏大易学社立场,如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自大易学社网(不注必究):https://www.cnddy.com/860.html

(4)
华小易的头像华小易特约采编
上一篇 2020年7月5日 下午3:40
下一篇 2020年7月6日 上午8:1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大易学社

2022052108253076

投稿邮箱:cnddy@163.com

商务合作:ccymg@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的9-18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