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远古时代,有二位老人在对话:
问:“天地之间是怎么运行的呀?”
答:“人站在地球上,面迎着阳光的时候,太阳是从人身的左边向右边运行,这叫“上者右行”;太阳到了地面下,是从人身的右边向左边运行,这叫“下者左行;这样左右来回一次是一个周天。”
问:“地这么厚实又是静止不动,太阳怎么会从地的下面从右向左边运行呢?”
答:“天地的运行,有木星、火星、土星、金星、水星、太阳、月亮七颗星在虚空中横向来回穿梭运行,这叫“七曜纬虚”; 同时又有木、火、土、金、水五行之气在大地上运化而使万物生机盎然,这叫“五行丽地。”大地能承载有形之类的万物,而天上的日、月、星、辰是虚空的精气所生化的。大地和天空二者之间的关系像树叶和树根一样密切。看着这种天空中的星像运化,无论多远也能知道其中的奥秘。”
问:“那地的下面很危险了?”
答:“地在人的下面,是在虚空之中的呀。”
问:“为什么呢?”
答:“地是被大气所举着的呀,不会坠下去。”
当我们听到这段对话的时候,这难道是时空穿梭?这难道是现代人的对话?而事实上这段对话,被实实在在、真真切切、白纸黑字记录在《黄帝内经·素问·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里面:
帝 曰:“动静如何?”
岐伯曰:“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左右周天,馀而复会也。”
帝 曰:“愿问何以生之乎?”
岐伯曰:“天地动静,五行迁复,天垂象,地成形,七曜纬虚,五行丽地。地者,所以载生成之形类也。虚者,所以列应天之精气也。形精之动,犹根本与枝叶也,仰观其象,虽远可知也。”
帝 曰:“地为之下否乎?”
岐伯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
帝 曰:“凭乎?”
岐伯曰:“大气举之也。”
这里的这段文字,是黄帝与精通天文地理的大臣岐伯在讨论“天地运行轨道”的真实文献,其中的“地者,所以载生成之形类也”,可以说是无可辩驳地说明了地球是一个悬在空中的载体,这被今天的科学实践证明了。这在几千年前,不是难能可贵的吗?这不是光照千秋、功在万代的伟大思想吗?黄帝同时也问到了我们现代人都关心的问题:承载人类的轨道载体地球,在太空的虚空中运动,其支撑的力量是什么?岐伯的回答是:被“大气”所托举。这不也被今天所证实了吗?地球确实是被“大气”包裹的,一个在太空中绕太阳公转同时又自转运动蓝色星球——我们的祖先的这种智慧,从何而来?他们真的是“天外来客”?他们是凭借什么知道的?且与客观实际这么的相符合?为什么现在的科学家、哲学家,往往忽略、否认我们中国祖先的超凡智慧呢?
我们带着同样的问题,从否定、怀疑到正面信任和肯定,在炎黄祖先留下来的文化宝库里,寻找!寻找! 不断的寻找着她的答案。
2012年我们“中国易经普及中心”,在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工商管理培训中心成立“易经文化的创新应用”课题组,在完成浙大工商管理培训中心继续教育任务的同时,为探索“易经的起源”, 课题组先后考察甘肃天水的“羲王故里”,河南安阳“羑里城”;于2013年6月对中国国家天文台兴隆基地及国家古天文台进行考察,和有关天文专家就“天文历法和河图、洛书、太极图”进行研讨,并在中国最先进的郭守敬望远镜的进门处,发现了河图洛书和太极的图案受到启发。在2013年7月、8月连续二次对杭州玉皇山下南宋时期所建的“八卦田遗址”进行实地考察研究,课题组太极研究室主任、主任中医师范仲毓老师带领同仁查阅了《黄帝内经》、《相对论》、《孙子兵法》、《温病条辩》、《类经》、《四书五经》、《周易全解》、《运气辩证》、《修辞纵横》、《难经》、《淮南子》、《史记》、《河洛理数》、《道德经》、《引力理论》、《医宗金鉴》等60多部文献资料。经课题组综合研究、分析、对比、考证得出结论是:易经起源于太阳地球的公转运动。
2014年2月16日到27日,课题组在《易经起源于太阳地球公转运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为了揭开《道德经》中的宇宙奥秘,对老子的出生地鹿邑县老子故里,著《道德经》的灵宝市“函谷关”、讲经的西安东楼观和西楼观、道教圣地平凉崆洞山、户县重阳宫等地进行考察;寻访老子讲经台、炼丹炉,登上八卦顶;拜访了当代道家第一高功任法玖老人家,对老子西行的路线进行了“寻根问道”。一路得到了鹿邑县政府,灵宝市纪委,函谷关管委会,潼关风陵渡“女娲研究会”,周至县“易经研究院”,西安市道教协会的热情接待和大力支持,诚表感谢。
依据我们课题组的科研成果报告《易经起源于太阳地球公转运动》中,对“太极图”中间“S”线的科学破解,我们发现了宇宙物质从量子到星球的运动,都具有“太极螺旋”的特点。因此我们课题组从宇宙运动的角度提出:古天文是华夏国学的根基。老子对他的子孙们讲述的是宇宙运动规律的故事。《道德经》是“太极图”的文字版。
- 先天八卦图是远古时代的天文历法
(一)地球自转产生阴阳
在中国道教的活动场所,都有“太极八卦图”作为道教的图腾,我们课题组通过和天文专家的研讨,发现了外圈的“八卦图”:是人挂在地球上,看太阳的升起和降落;用现代的说法就是地球自转和绕着太阳公转运动,随着每天光照长短的变化,进而使地面上温差产生变化;是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最早纪录太阳光照长短变化的符号系统。由于太阳光照是一条直线,没有遮挡,所以用来代表阳的爻线是(—)读“阳”; 由于太阳光照的直线,被云层或树或房子或地面挡住而有影子,光线不能连续,所以中间断开,用来代表阴的爻线是(- -)读“阴”。
( 图一 地球自转产生阴阳 )
(二)地球公转产生八卦
我们的祖先当用一根光线来代表阳(—),用断开的光线来代表阴(- -),在远古时代用堆高的土堆“圭表”来测量日影,发现到了日影最短的这一天,白天最长;日影最长的这一天,白天最短。通过测量日影,发现日影长短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
( 图二 地球公转产生八卦 )
乾卦:相当于现在的夏至,白天的光照时间最长,日影最短;从下往上画三根阳爻来表示☰。
坤卦:相当于现在的冬至,白天的光照时间最短,日影最长;从下往上画三根阴爻来表示☷。
离卦:相当于现在的春分,白天晚上一样长,但过了这一天白天延长;所以把二根阳爻放外边,把一根阴爻放中间,表示昼夜平分但过了这一天白天延长☲。
坎卦:相当于现在的秋分。白天晚上一样长,但过了这一天晚上延长;所以把二根阴爻放外边,把一根阳爻放中间,表示昼夜平分但过了这一天晚上延长☵。
震卦:相当于现在的立春,过了冬至白天开始还原,但气温还是很低,所以把一根阳爻放下面,把二根阴爻放上面,表示白天阳气开始复原☳。
巽卦:相当于现在的立秋,过了夏至晚上开始还原,但气温还是很热,所以把一根阴爻放下面,把二根阳爻放上面,表示晚上阴气开始复原☴。
兑卦:相当于现在的立夏,过了春分白天开始延长,虽然气温炎热但还不到最长,所以把二根阳爻放下面,把一根阴爻放上面,表示光照很长,但离最长还差一点☱。
艮卦:相当于现在的立冬。过了秋分晚上开始延长,虽然气温转凉但还不到最冷,所以把二根阴爻放下面,把一根阳爻放上面,表示光照较短,但离最短还差一点☶。
我们把公元前一世纪成书的《周髀算经》记载的二十四节气所测日影长短列表如下:
夏至:日影长一尺六寸 冬至:丈三尺五寸;
小暑:二尺五寸九分小分一; 小寒:丈二尺五寸小分五;
大暑:三尺五寸八分小分二; 大寒:丈一尺五寸一分小分四;
立秋:四尺五寸七分小分三; 立春:丈五寸二分小分三;
处暑:五尺五寸六分小分四; 雨水:九尺五寸三分小分二;
白露:六尺五寸五分小分五; 惊蛰:八尺五寸四分小分一;
秋分:七尺五寸五分; 春分:七尺五寸五分;
寒露:八尺五寸四分小分一; 清明:六尺五寸五分小五;
霜降:九尺五寸三分小分二; 谷雨:五尺五寸六分小分四;
立冬:丈五寸二分小分三; 立夏:四尺五寸七分小分三;
小雪:丈一尺五寸一分小分四; 小满:三尺五寸八分小分二;
大雪:丈二尺五寸小分五; 芒种:二尺五寸九分小分一。
冬至:丈三尺五寸; 夏至:日影长一尺六寸
365.25天回归,每个节气之间相差一尺左右。
在不具备精确测量仪器的远古时代,对尺度记载已是相当的了不起了。八个大节气(八个卦)之间相差三尺:
震卦立春—-离卦春分差三尺,离卦春分—-兑卦立夏差三尺,
兑卦立夏—-乾卦夏至差三尺,乾卦夏至—-巽卦立秋差三尺,
巽卦立秋—-坎卦秋分差三尺,坎卦秋分—-艮卦立冬差三尺。
艮卦立冬—-坤卦冬至差三尺,坤卦冬至—-震卦立春差三尺;
在离现在二千多年前的《周髀算经》,用三角函数法则,验证了远古祖先用三根爻线,来用作光照标记的卦图的合理性。每个卦用三条爻线寓意为日影“相差三尺”,近古的祖先把每个卦又增加了三个节气,结果是一年中产生24季节变化,对于指导古代的农业生产,是非常科学的依据。在杭州“八卦图遗址”中的“授时图”,保存着四季八卦十二月相应的记载,是对农业生产的播种收割的具体定位指导。
所以我们发现:先天八卦图是远古时期,代表着早期的天文历法。
( 图三 先天八卦图 )
二、太极图中间的S线是地球螺旋公转产生光照变化的轨迹
(一)地球平面上的晨昏线
我们再来看“太极图”中间的“S”线, 在天文专家的帮助下,我们用“晨昏线”的概念来看太阳光照地球,使地面上太阳升起和下山的光照变化。地球上迎着太阳的昼半球与背着太阳的夜半球之间的分界线,也称晨昏圈。晨昏圈把它所通过的纬线圈分成昼弧和夜弧,昼弧与夜弧的长短,可表示该纬线圈昼夜长短的状况。由于地球不停地以1个太阳日为周期的自转,晨昏圈在地面上不断地移动,其周期也为1个太阳日(24小时),从而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这根辰昏线是有一根太阳升起的“S”晨线,和一根太阳下山的“S”昏线组成。
( 图四 2015·01·13日飞机雷达显示地面上的晨昏线 )
(二)南北极圈上的晨昏线
由于黄道和赤道交角23度26分的存在,使地球公转过程中各纬线圈上昼弧与夜弧的长度不断地发生变化,从而产生了昼夜长短的改变。在北半球的春分日、秋分日,晨昏圈同某一经线圈相重合,全球各地昼弧与夜弧等长,即昼夜平分。在北半球的夏至日、冬至日,晨昏圈同经线的交角为最长。 夏至日,北半球各纬线圈上的昼弧为一年中最长,即白昼为最长,北极圈24小时白天,越往极点白天越长,到了北极是半年白天,叫极昼现象;南半球各纬线圈上的夜弧为一年中最长,即黑夜为最长。南极圈24小时晚上,越往极点黑夜越长,到了南极是半年晚上,叫极夜现象。在两个半球上的光照昼夜弧的变化,冬至日与夏至日相反。
( 图五 南极圈北极圈24节气的晨昏线 )
(三)24节气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的黄道轨道
我们在考察杭州八卦田遗址时,看到在八卦田中间的太极图是横着放的,起于东北艮卦,止于西南坤卦;也就是它的S线是东北向西南设置的。
( 图六 杭州八卦田遗址 )
我们课题组先后二次考察丈量太极图的两个波峰和长度,在天文专家的帮助下,把太阳在地球上的光照直射点,在地图上进行了标注,发现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的行进路线是一个横放的“∽”线:
节气 经度 纬度 节气 经度 纬度 节气 经度 纬度
立春 315 -16°21″ 雨水 330 -11°29″ 惊蛰 345 -05°55″
春分 +00 +00°00″ 清明 +15 +05°55″ 谷雨 +30 +11°29″
立夏 +45 +16°21″ 小满 +60 +20°10″ 芒种 +75 +22°36″
夏至 +90 +23°27″ 小暑 105 +22°36″ 大暑 120 +20°10″
立秋 135 +16°21″ 处暑 150 +11°29″ 白露 165 +05°55″
秋分 180 -00°00″ 寒露 195 -05°55″ 霜降 210 -11°29″
立冬 225 -16°21″ 小雪 240 -20°10″ 大雪 255 -22°36″
冬至 270 -23°27″ 小寒 285 -22°36″ 大寒 300 -20°10″
( 图七 太阳24节气黄道S轨道线)
天文意义上的S曲线是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以赤道为中心线每年所经过的运动轨迹,这条S曲线古人称之为黄道。”黄道吉日”一词由此而来,两个波峰分别为冬至、夏至;整个S曲线一共分为24等份,那即是我们一直沿用的24节气。
这个S曲线的真正内涵,不光是太阳晨昏线的走向、南北极昼夜弧光照变化、和阳光直射点黄道和赤道交角23度26分的,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S运动,更重要的是宇宙间的所有物质,小到电子、介子,大到星球、星系,都在作S螺旋运动。
三、宇宙物质这种“太极螺旋”的特性是万物生命的起源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宇宙物质的这种“太极螺旋”运动,都可以在无机生命和有机生命中,找到这种S形的“太极螺旋”运动迹象。
我们在和天文专家研讨中,发现一个不能回避的事实,也就是地球绕太阳公转运动一年,在时间上是365.25天,表面上从立春又回到立春,年复一年循环往复,地球沿着黄道面在作圆周运动,它运动的黄道轨道的圆周长度一年是9.4亿公里,但实际上地球一年绕太阳运行了117亿公里。这117亿公里的路,地球是怎么走的?最近的俄罗斯天文学家“希望团队”,发现了这个秘密。
地球所在的太阳系,当八大行星绕太阳在公转运动的同时,太阳系本身也在作“前进”运动,太阳带着行星以及他们的卫星们,在往前走。也就是说:八大行星在绕太阳公转的循环运动的同时,太阳带着它们前进,把八大行星的循环运动,变成了螺旋前进的循环运动。而进一步研究证明太阳不是银河系的中心,太阳带着整个太阳系以每秒250公里的速度,穿越在银河系的四条旋臂之间,循环一次大约二亿五千万年。
从“太极图”的实质我们看到:太阳和地球、太阳系的星球、及整个宇宙这种螺旋循环运动,始终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往相反方向运动的一种互相转化,运动中的变化,变化中的平衡,没有停止,没有尽头。而现代“量子理论” 多维空间的超弦S运动理论,恰恰证明了:中国远古的祖先用“太极图”来作为图腾,说明宇宙运动是螺旋循环的思想,是非常符合自然规律的;而这种来自宇宙规律的哲学思想,才是人类应该遵循的规律;这种规律对于人类的发展是不可违反的,是不可抗拒的,是必须适应的,是可以预测的。 而这种宇宙物质的“太极螺旋”,导致了地球上的一些生命现象,如某些植物的茎叶是S形螺旋的,人体的脊椎是S螺旋形的,手上的螺纹是S螺旋形的,头上的漩涡是S螺旋形的,地球上35亿年前的螺旋藻也是S形的,人类基因DNA是双螺旋结构的,这是宇宙全息地影响着地球生命的结果。
在老子的《道德经》里,叫做“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玄”字的本意是双螺旋运动的“搓草绳”。译文:宇宙物质这种螺旋中的螺旋运动,是天地演化的总纲。)“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译文:宇宙虚空中的能量是永远不灭的,这是由于宇宙物质的螺旋运动带来的生命力,这种螺旋运动的生命力是天地万物演化的根本。若隐若现地存在,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宇宙物质运动的“太极螺旋”是生命的起源。这种物质螺旋循环运动所产生的“S”现象,造就了地球上所有物种(包括人类)的生命起源过程,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天人合一”的宇宙整体思想。现代科学称作:“宇宙全息论”。
四、《道德经》讲的是宇宙物质运动的规律
(一)《道德经》“道”的本意——“道”是宇宙物质螺旋运动的自然规律。这种规律包含着:
- 物质螺旋运动存在的空间轨道;
- 物质赖以存在的无限空间;
- 物质的螺旋运动造成周期性的循环演化;
- 物质从看得见的实体,向看不见的微小粒子 “从有到无”的分解过程;
- 物质从看不见的微小粒子向看得见的实体 “从无到有” 的组合过程;
- 物质的运动演化始终向着“反”方向发展的过程;
- 物质演化的无始无终;
- 有形生命的有生有灭。
宇宙物质的运动和发展,都在这种自然规律的“道”里面运动和演化,这种演化是有规律的,是人力不可抗拒的,是人类必需依法和遵守的,同时人类掌握规律的预测是科学的。所以,历史是螺旋形向前发展的,社会在发展中的的状态可以惊人的相似,但不可能重演。
(二)《道德经》“德”的本意——“德”是宇宙物质螺旋运动的表现形式。这种表现形式:
- 物质运动的方向性;
- 物质运动的趋势性;
- 物质演化的阶段性;
- 物质演化不可逆性;
- 物质螺旋的对称性;
- 物质螺旋的互根性;
- 物质螺旋的同一性;
- 物质本来的不二性。
宇宙物质的运动和发展,都在这种自然规律的“道”里面运动和演化,这种演化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阶段其自然表现形式是不同的。如:地球自转和绕太阳以每秒370公里的速度公转,这是地球的“德”;太阳自转和光芒万丈,同时带着整个太阳系在银河里以每秒250公里的速度向前运动,这是太阳的“德”;春天时节,大地回暖百花齐放是春天的“德”;秋天时节,秋高气爽硕果累累是秋天的“德”;儿童的孩提时代,童真无暇活泼好动是儿童的“德”;成年的大人处事稳重诚实守信是成年人的“德”;男人像个男人,女人像个女人;小孩像个小孩,老人像个老人;百姓像个百姓,领袖像个领袖;这就是人性的“德”。所以,道德经中的“德”,是事物自然表现的最高形式。
人类必需明白:我们是自然宇宙中的一员,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必需遵守宇宙“道”的演化规律这个自然法则。所以老子谆谆教导: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换言之:人类要向自然学习生存、人类要向自然学习管理、人类要向自然学习发展。否则,天网恢恢、法你规范。
( 图六 太阳带着太阳系在银河系里面的螺旋运动)
( 图七 地球上最早的生物螺旋藻)
( 图八 伏羲女娲的螺旋壁画图)
( 图九 蛋白质的螺旋轮图)
( 图十 量子力学里面的微小粒子的S波状运动)
( 图十一 人类的遗传基因DNA很像螺旋状的草绳)
( 图十二 人类的脊椎是S形的)
( 图十三 宇宙中螺旋运动的银河系)
( 图十四 双螺旋的“玄”字原意是搓草绳)
( 图十五 户县重阳宫双螺旋太极图)
( 图十六 雷达平面上的太阳一年双螺旋走向轨道)
五、老子的哲学思想来源于对宇宙物质螺旋运动规律的认识
这种宇宙物质运动的自然规律思想,在老子的《道德经》里随处可见。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宇宙星体的运动是有轨道的,这种轨道是可以讲述的,但和我们平常所讲的大道、道路是不一样的。宇宙星体是可以名命的,这种星体的名称和我们平常生活中用的名称是不一样的。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是宇宙中的空间和轨道,是肉眼看不见的有, 没有这个看不见的巨大空间,天地无法运行,所以这个空间是天地运动的基础。有,是宇宙中看得见的物质星体,这个星体物质,是依据环境的不同而演化成千姿百态的万物根源。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宇宙星体运动像搓草绳一样,是螺旋又螺旋的形式运动的,是星体物质内在演化的总纲。
第二章:
“有无相生,”肉眼看得见的有形物质,如星系、星球,动物、植物、矿物等等,在一定的环境下,可以分解成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如分子、原子、电子、中子、介子等等。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如分子、原子、电子、中子、介子等等。在一定的环境下,可以组合成肉眼看得见的有形物质,如星系、星球,动物、植物、矿物等等。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宇宙星体运动的轨道里,有一种叫“对冲”180°的现象,如“火星冲日”;这种 “对冲”的能量很大,用之不尽。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宇宙天地的演化是没有带着主观的爱谁和恨谁。对待万事万物,像对待小草和小狗的植物动物一样,适者生存。
“天地之间,其犹槖籥乎?”宇宙天地之间,像风箱一样,有巨大的空间并且在来回往返运动。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宇宙虚空中的能量是永远不灭的,这是由于宇宙物质的螺旋运动带来的生命力,这种螺旋运动的生命力是天地万物演化的根本。
第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车的空间、陶器的空间、门窗的空间是多么的重要;宇宙和它们一样,有了星体的物质架构为万物生长提供了便利,但没有空间就没法使用这种便利。
第十四章:
“視之不見,名曰夷;听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宇宙星体的运动演化是看也看不清、听也听不明、摸也摸不着,这三种状态又混在一起没法分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往上看并不是明亮的,往下看并不是阴暗的。
“繩繩兮不可名,复歸于无物。” 就像绳子一样的螺旋形状不好描述,在运动演化过程中,这些星体可以遥远到看不见,变成无形无物的状态。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从圭表上的投影孔所显现的光影的影像所描绘的图形,就是宇宙星体周期运动的轨道。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这种宇宙星体周期运动的轨道,就在似有似无的光影变化中;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通过测量光影来观察到的宇宙星体的轨道是遥远而幽深的,星体的这种演化运行是很精密的,同时是很有诚信的。如夏至一定白天最长,冬至一定白天最短。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宇宙天体在有规律的运行以前,是混沌状态的。
“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宇宙天体寂静无声、虚空而辽阔,立体地运行并且没有停止,循环往返而生生不息;是天地万物的根本。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这种宇宙星体运行演化的规律非常之大,大到既能远离而去,又能返回而来。如“春去春又回”。
“人法地,地法天,无法道,道法自然。” 人类必须效法和遵守地的规律,地必定效法和遵守天的规律,天必定效法和遵守道的规律,道的规律只是效法和体现了自然的本性,这就是人类走向法治的必然。
第三十一章: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这是地球公转轨道的左右定位法则:中国的古人面向南方,左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为东方为春天为生发。右边是太阳下山的地方,为西方为秋天为杀灭。所以君子处事要注重“生发”;用兵打仗要注重“杀灭”。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吉祥喜庆的事情要考虑用“生发”的方法处理;凶而不吉的事情可以考虑用“杀灭”的方法处理,这就是“趋吉避凶”法则。
“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 偏将军是没有实权的,只能配合做一些和谐发展的工作;而上将军才有决定生杀的权利。
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 宇宙物质运动演化的规律,常常无名朴实而渺小,可这种规律谁也不能违反。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领导者如能按照宇宙物质运动演化的规律来办事,天下万事万物必将自然归顺。
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这是地球的公转轨道定位。面对南方,是左东右西,左春右秋。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所以春天自生,秋天自灭。万物长养而不主宰,这是自然规律的特性。
第三十五章: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
宇宙物质运动演化的规律,跟音乐和美食比,那是淡而无味的;看也看不清,听也听不明,但用起来且用不尽。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宇宙物质演化的规律,是往反的方向循环运动的,这种看起来柔弱的运动方式,才是人类要应用的。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天下所见的万物生于有形物质的演化;有形物质的演化,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如介子、中子、电子、原子、分子在一定的环境下的演化组合而成。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宇宙物质的运动演化规律,在轨道周圈里产生一阴一阳二种状态。一阴一阳的状态里,可再分为少阴、太阴,少阳、太阳的二阴二阳的状态。二阴二阳的状态里,还可以再分为厥阴、少阴、太阴,阳明、少阳、太阳的三阴三阳的状态。当形成三阴三阳的状态时,万物就具备了生成的条件,而新的生物生命从此诞生。如人有了手和足的三阴三阳的经脉,生命是鲜活的;人一旦死去,经络就会消失;好比飞机在天上飞是有航道的,但下到机场您就看不到航道。所以:现代人还在应用这种“三” 代表“开始”的文化。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万物具有向阳而背阴的运动演化特性,这种阴阳轨道180°的“对冲”运动,是为了往阴阳轨道360°的“和合”方向发展。
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 宇宙物质的运动演化规律生成了万物;使万物都具了备自然的表现特性;并且呈现出各种表现形态,如固体态、液体态、气体态、波状态;这种形态的发展趋势表现为明确的不可逆性。
“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宇宙物质运动演化的规律,使万物生长发育,成熟结果而千姿百态,护养子孙而后老去的“生、长、化、收、藏”的五行顺序循环往返变化。生长万物而不居功,成就万物而不矜持,长养万物而不主宰,这就是宇宙物质螺旋循环运动的自然表现形式。
第五十六章: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东南方向打开的天门会关起来,西北方向打开的地府会闭起来;尖锐的锋芒会自己变钝;人们之间的纠纷会自行解决;阳光和微尘在散射和漫射中会融为一体;这都是宇宙物质螺旋运动演化的结果。
第六十五章:
“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宇宙物质螺旋运动的表现形式是幽深而遥远的,并且是往反的方向发展的。这才符合自然规律。
第七十三章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宇宙里无数星体物质运动的轨道,像一张弘大的天网,松紧有度、疏而不漏。人类被动的跟着地球在轨道上运动,每时每刻都受到这张宇宙天网的制约和影响,无论如何也跳不出这张轨道网。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者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宇宙的这种螺旋运动演化规律,像射箭的弓一样:高了就低一点,低了就高一点;白天长了就往短的方向运行,白天短了就往长的方向运行。
第七十八章: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弱小的在向强大的方向发展,强大的在向弱小的方向发展,所以弱者胜强。柔软的在向刚硬的方向发展,刚硬的在向柔软的方向发展,所以柔者胜刚。
第八十一章:
“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事物的发展规律都是往反的方向演化的,您越为别人考虑,别人越为您考虑;您越给别人帮助,别人越会帮助您。
总结老子写《道德经》的思想基础,他的自然宇宙观的哲学理论,来源于我们远古祖先经过几千年对宇宙天文的观察、认识、沉淀而得出的结论,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 “天人合一”。老子认为:当时天下乱象丛生的原因,是违反了“道”的自然规律。而《道德经》的自然宇宙观、《道德经》的天人合一思想、《道德经》的清静无为思想、《道德经》的对立统一思想、《道德经》的物极必反思想、《道德经》的反腐倡廉思想、《道德经》以百姓心为心的思想、《道德经》依自然法规做人的思想等等,都可以从道家“太极八卦图”的图腾里得到解读。这种来源于宇宙物质螺旋运动规律的哲学思想,对人类社会的启示可以归纳为:
- 权力是有限度的;
- 民主是有制约的;
- 自由没有绝对的;
- “公”是以“私”为基础的;
- “有”是以“无”为根本的;
- 人类的万事万物,都依附在地球自转和公转、以及太阳、太阳系、太阳系以外的更大的轨道中演化,这种演化的结果,必然法规与“道”的八大规律。所以:万事万物都是在矛盾中演化发展的;是相互相成的,只能和谐共处的,在动态变化中平衡的,在对立中互根互存的。
- 事物发展必定遵守“物极必反”规则,所以任何事物的两极分化,是矛盾体发生本质转化的诱因;
- 任何事物在一定的时空都可以依据当时的环境和自身的状态,给与一个阶段性的恰当的名字来定位,但随着时空的变化,它的本质会发生变化。由此“标签式的名字”不是永远不变的。
所以,老子的《道德经》是属于世界人民的!
中国易经普及中心
浙江大学《易经文化创新应用》课题组
导师 谢陆鸣
投稿文章,不代表华夏大易学社立场,如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自大易学社网(不注必究):https://www.cnddy.com/8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