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中国民俗文化

我们都知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区域最可怕的就是把我们民族的根本文化忘掉或者抛弃。如果形成这样的后果,即将会使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万劫不复,永远难得翻身。我们可清楚回想90年代至2010年之间这段时间内,西方文化无特地侵入中华大地,是历史上仅有的忘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年代,忘却中国共产党的优秀文化和弘扬民族英雄的年代。人们盲目地崇洋媚外,认为外国的月亮总比中国的圆,放弃了中国历史几千年的优秀文化和革命斗争及红色教育文化,一味地走向西方文化,造就了西方反华势力文化摧毁民族文化的高潮。我们可以清醒地认识古今中外的历史,文化亡了,这个民族还能坚持多久?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鲜明地向全党全国人民提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四个意识、四个自信及两个维护,充分体现和证明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英明决策。理论上的自信、制度上的自信、道路上的自信都是建立在文化的自信基础之上。没有文化自信,其他的自信无异都起不到民族复兴的目的,只有文化自信才能引领人民走向复兴。

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中国民族文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易学文化的充分折射。

我们就中国的春节来说,作为中国的传统民族节日,距今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它的诞生和延续,对中华民族来说,无疑是一种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中国的传统节日是我们中华民族先民创造的文化联系起来的纽带。它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民族凝聚力量,中华民俗作为民族的一种文化,自然是与大道之源——易经分不开的。

春节的第一天叫“初一”,那么易经六十四卦第一卦乾卦的卦辞就是“元、亨、利、贞”。“元”代表开始,“亨、利、贞”分别代表亨通、吉利、贞正。春节的初一作为全年的开始点,意味着希望,意味着有希望就会有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就预示着有一个好的结果正在等待着我们。

一年的第一个月叫正月。正月的三阳开泰,就源自于易经的泰卦。其上卦为坤为地,下卦为乾为天,地在上天在下,阴气下沉,阳气上升,天地相交,使阴阳交泰。泰本意就是阴阳平衡,顺畅通达。另外,周易认为冬至是一阳生,十二月是二阳生,那么正月正好也就是三阳生,所以称正月为三阳开泰。正月冬去春来,万物复苏,开泰则表示吉祥亨通,有许多美好的事情和好运将要降临。

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节日源远流长,民间几乎是月月有节,已经在中华民族大地延续了几千年。大家都比较热爱的大节日就是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腊八节、祭灶节及除夕节,历史上还有众多的纪念祭祀先贤圣人的节日等。其实这是几千年前古人对大自然的崇拜,也充分展示了人类与大自然的交汇和融合。平时大家都忙碌于生产、生活之中,不相往来,过节时人们才共聚欢乐、谈天说地、礼尚往来。

我国的民俗其实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一个多元文化的载体,民族民俗也是一种潜意识文化,常常是以。潜意识的形态体现在社会之中。易经之中也有许多观念,如《易经 文言传》中所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古人这种弃恶扬善的观念对于每个人的修养,对家庭、对社会、对整个国家的社会和谐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易经的恒卦中有:“不恒其德,或承元羞,贞兮“,意思就是说,人们不能恒久保持美德而会感到羞愧。实际上就是教育人们以德律人,弃恶扬善,已经在几千年前就已成为整个社会的一种共识。

民族文化是一种全社会现象,是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创造形成的产物。我们都知道一句古话叫“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它既是说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还有一句在民间广为流传的谚语叫”风水轮流转“,就是说每种事物不是相似不变的,应当遵循天道轮换交替,有低谷就会有高潮,体现了中华民族充满希望。易学文化与中国民俗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孕育了古代的民俗文化,而民族文化则是易学传统文化赖以生存的沃土,某种程度上说,民俗文化又滋养了易学文化。

民俗文化最重要、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它的稳定性和变异性。但这两种特性并不矛盾,它不可能存在毫无变异的稳定,但也不可能存在毫无稳定因素的变异,这两者是相互联系的,相辅相成的。中华文明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民俗特点和特色。民俗的稳定性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体现在土生土长的传统节日上

千百年来,中国的老百姓利用这些土生土长的传统节日,表达自己的各种事情。

二、体现在一些民族的活动庆典上

中国各地的婚礼习俗因地而异、丰富多彩。中国的民俗文化源于民间,属于广大的民众,反映的是民众的生产生活和思想。它与民众所处的特定的自然和历史环境紧密相关,主要围绕着农耕生活累积形成的中国民俗是有一种大农业的特定。

三、作为一个56个民族齐聚一堂的多民族国家,中国民俗具有独特的民族气质。我国民俗文化由此还是有另外几个特征:

1.多元性与复合性。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各民族的不断融合中,民族习惯被接纳,但仍然还保持着各自的民族特性,从而更加丰富了中国的民俗文化。

2.阶层性与地方性。阶层性与地方性民俗有所不同,如,祭奠帝陵拜轩辕就属于阶层性民俗,一般祭祀活动由官方主持,各阶层名人参与其中。而地方性民俗活动就是普通老百姓皆可参与,没有什么局限,一般根据地方特征或乡土特征进行。

3.不变的民俗是不存在的。同一民俗在不同的地域,由于受到不同的自然环境,以及在这种自然环境下所形成的独特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影响,决定了民俗文化为了保存和传播,必须通过变化以适应新的条件和环境。还有就是受社会发展和时代变革的影响,也在进一步变化。这些变化正是符合易学理论思想不易(不变的规律),简易(简化),变易(变异、改变)。所以易学文化思想不只是体现在我国民俗文化上,更重要的是任何生产、生活中的事物都离不开易文化。认真学习,便能提高人生智慧。

 

本文作者:张孝宗,河南省洛阳市人,从事易学文化研究近四十年,国内知名易学专家,现任周易协会常务理事。

投稿文章,不代表华夏大易学社立场,如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自大易学社网(不注必究):https://www.cnddy.com/873.html

(12)
华小易的头像华小易特约采编
上一篇 2020年7月6日 上午9:16
下一篇 2020年7月6日 上午9:37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大易学社

2022052108253076

投稿邮箱:cnddy@163.com

商务合作:ccymg@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的9-18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