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道教文化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自上古时代便被世人所朗朗诵读,这便是老子传下留给我们的文化精髓。《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所说的“道”既是指“宇宙”的本体,又是指“自然”的规律。多年来我不断地对道教研究并反思,主要是从对道教的不同态度及定位来考察不同的道教观,以便获得具有代表性的见解,展示道教在文化领域中究竟属于怎样的地位。

此时会有人想问,什么是道教呢?

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宗仰黄老,以道家、神仙家的修炼理论及方法为中心,用老子“道德”思想告谕、教化众生,追求宇宙和谐、天下太平,教导人们通过修道积德达到安乐幸福、长生久视、得道成仙的我国特有的本土宗教。我国一直有着不同的学者深入研究并通过对中外学者不同治学方法的比较,探索几百年来道教学研究的趋势及未来意义。

道教起于渺渺浩劫之先,天地未分之时。而“道”能使一切有情在三清众神面前,不论贵贱、贫富、聪愚,一切平等。道教强调任何人都可以信仰道,能够学道、传道、得道。《道德经》的基本思想是“道”,并把“道”视为超时空的天地万物的根源,既有宇宙本体的意义,也含有规律的意义, “玄之又玄”,十分神秘,在《庄子·大宗师》中,更把“道”解释成为“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不同的人可以对它作出不同的解释。

《老子想尔注》中说“道”:“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治昆仑,或言虚无,或言自然,或言无名,皆词一耳”。《混元皇帝圣纪》也说:“老子者,老君也,此即道之身也,元身之祖宗,天地之根本也”、“ 混沌之祖宗,天地之父母,阴阳之主宰,万神之帝君”。所以太上老君即是“道”的化身。《云笈七签》卷1《道德部》之《总叙道德》引葛玄《五千文经序》说:“老君体自然而然,生乎太无之先,起乎无因,经历天地,终始不可称载,穷乎无穷,极乎无极也,与大道而轮化,为天地而立根,布气于十方,抱道德之至纯,浩浩荡荡,不可名也。……堂堂乎为神明之宗,三光持以朗照,天地禀之得生……故众圣所共宗。”这些便是道教的精华,追本溯源的今天,文化的精髓是指引我们后人学习的楷模、前进的航标。

以近现代学观念把道教作为探索的对象是发生在二十世纪初的时候 ,它与至今为学人推崇的学术大师王国维、刘师培、陈垣、胡适、梁启超等密切相关。在这些颇为学者敬重的大学家们中间,很明显可以发现对道教具有不同的认识,或基本肯定,或基本否定,或某些方面肯定某些方面否定,分歧特明显。导致这种差别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在知识结构与心态上。其中肯定的一派,可以陈寅恪为代表;否定的一派,可以梁启超为代表;游移于中间者可以冯友兰为代表。分析这三种道教观,不仅有趣,而且启人深思。一方面道家、道教不像儒家那样,较为局限于人与人关系的研究,注重世人与自然的关系,要比儒学具有更大的容纳性,因而在思想上易于接受;另一方面又不像佛教那样出家隐居,不近人情,更符合世人的真实生活需要。因其追求长生不死肉体成仙,由此才与医学等建立密切的联系,在中国社会生活中,广泛发挥影响。正因为这样先天的优势,才使道教能够在历年以来,既坚持民族本位文化,又努力吸收外来文化,自成系统,不断为民族文化的成长,做出自己的贡献。

本人愚昧的认为对待传统文化的立足点不同,特别是所处的环境,所处的背景,对古代哲学理解的非完全明了,对道教的定义也不易轻率评论,而古代哲学家今数千年,其时代之真相,极难推晓。今人今日可依据之材料,仅为当时所遗留甚小之一部,且暂借此残余断片,以研究其全部结构,必须备独特的之眼光独到的精神,然后古人立说之用意及对象,甚是可以真了解。所谓对道教的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论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潜心造诣,表一种之同情,始能讨论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论”。“道“和“德”是一个整体,成为道教教义的核心,“道”是万物的本源,万物运行的规律以及人间伦理道德纲常。而“德”是道的外化和功能。神仙是循德而上,在精神和肉体及伦理道德超越于世俗的精神实体。《道德经》中所说的“上德”、“玄德”、“常德”、“道尊而德贵”的“德”指的是这个“德”。是一种以哲学和欣赏的眼光及精神,来体会古代哲学立论的本意和认识的出发点,如《清静经》中说:“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名道德。众生所以不能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所以道教教诲世人一定要重视“修道养德”。并将“道”和“德”作为最根本的信仰和行动的准则,做到修道、积德。神仙既是道的化身,又是人类道德的楷模,我们只有缩短因时空关系造成的差距,最终达到与古人同一境界,只有这样才能对古代思想真正有所了解,也期于与道合真,形神俱妙,成为神仙。

学术不同的人在道德的修养及知识构成上存在的差别 ,得出各自不同的结论,当在情理之中。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从此考虑,一切问题迎刃而解。而今有太多现象和事例无不表现出对道教思想无所著墨的缺憾。任何一位专业的道教学研究者都明白 ,几百年的中国道教学研究走过了一条波浪线,可分为三个时期:即“五四”前后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这可以称为初期,这一时期道教学研究的深入成果,打下了中国道教学研究的基础,有力地回应了世界各国的道教学研究;十年文化革命动乱是道教学研究的中期,道教学研究同其它许多类型研究一样,经受了重创甚至是接近灭亡的命运;改革开放以来的重演及延续。这几个时期又结合海外的道教学研究进行概要性介绍,以期展现现代道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从道教产生时起,研究老子、庄子思想的,是相当多的人,研究和注解老、庄的许多宝贵著作,都集中在道教典籍的丛书《道藏》之中。这些道教徒对老庄思想的阐述和注释,虽然不免带有一些宗教性的色彩成分,但其中也包含了不少的精髓,不容小觑。老子及其理论正因为能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产生这么广泛的影响,道家文化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之一,是与道教对它的继承和发展分不开的,如果没有道教的继承和发展,老子及其学说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及其意义,将是个未知数了,正因为道教文化继承和发展了道家文化,它们之间具有如此密不可分的关系,说明了道教的思想来源是多个方面的,它对中国古代的许多传统文化都采取了兼收并蓄的态度,正是如此,所以许多古代的文化思想,都融汇在道教之中,并借道教的经典留存下来,方才流传至今。这便是为什么说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柢在道教的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 ,在道教的长期演变过程中,又对我国古代的思想及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产生过巨大而复杂的影响作用,留下它的深刻意义。其某些影响至今在中国人的生活领域和文化构成中仍然不可忽视。许多有识之士,特别是一些具有“隐者”风范的人物,莫不以修身养性、并把“唯道是求”作为自己的人生哲学,他们遵规守矩,本着“是道则进,非道则退”的原则,“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视富贵如浮云。他们的言行举止,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社会风气。

其次,道教是以长生成仙为其最终目的,因此,它竭力倡导重生、贵生、热爱现实的人生。并在《黄白》说:“我命在我不在天”。这也是道教的又一重要教义。原意是说人的生命长寿与否取决于自身,并非决定于天命。泛指命运并非掌握在别人手中,更不是掌握在那无形的神秘力量里,而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老子西升经》:“我命在我,不属天地。”即我命在我,富贵不在天。这些思想表明了道教长生不死信仰的特点,既与佛教悲观厌世思想不同,又与儒家“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听天由命思想有很大的区别,它是鼓励人们积极征服自然、努力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就健康而言,有通过服食药物,行气导引,达到延长寿命的目的,在没病之前调养,使之健康。将灾祸防患于未然。这种思想经过道教的长期宣传,深入人心,不能不影响到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使人定胜天的信念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再次,道教还奉行《道德经》里“知常容,容乃公”的准则,主张包容、谦让,虚怀若谷,反对自矜、自满、自大、自我,反对骄傲自满,这种精神集中体现在文化方面的兼收并蓄态度,融汇百家,像海纳百川一样,具有极大的包容性,没有儒家那种视自己为正统、这种文化心理的发扬,形成了中华民族宽阔的文化胸怀,容易吸收各种先进文化以发展本身的民族文化 ,使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能够长久不衰,而且愈演愈繁荣。

在飞速发展的今天,世界经济将向全球化推进,各国人民之间相互往来已经日益频繁,在各个领域的发展方面,也将不断的发展为东西方文化的相互沟通、相互对话和相互交流的局面,虽然彼此之间的相互矛盾和问题仍然是频频涌现的,但同时也会存在彼此之间的相互吸纳和相互填充,逐渐发挥其更大的重要影响。在东方文化中,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传统文化大国,以及这一传统文化的主流之一的道教文化,也必然会受到愈来愈多的人们的关注,产生其强大的吸引力,为全人类带来真正的幸福,具有极其重要的现代价值。

由此可见 ,道教文化的现代价值是不容忽视的,它对于我国目前前的发展状况来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是我们国人的前进航灯,因此,展望未来,为了全人类的幸福,我们在弘道、传道的征途上应当是任重而道远的,希望各界学者乃至世界华人能够携起手来,认清形势,相互研究,相互尊崇,相互精深,使我们传统本土文化—道教文化宏扬光大!

作者:闫美廷老师

投稿文章,不代表华夏大易学社立场,如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自大易学社网(不注必究):https://www.cnddy.com/1238.html

(3)
华小易的头像华小易特约采编
上一篇 2020年7月22日 下午3:36
下一篇 2020年7月22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大易学社

2022052108253076

投稿邮箱:cnddy@163.com

商务合作:ccymg@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的9-18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