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紫微斗数起源历史

作者:应毅军老师,现居上海,著名易学专家;中国五千年来的传统文化包括以“易”为首的中国传统智慧。“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泉。从“易”中孕育了道学和儒学,三者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骨架和主流。诸子百家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分枝与枝节。

在中国传统智慧中,“数”与“术”是极其重要和非常实用的两个概念。“数”代表宇宙自然法则与社会变化规律。“术”代表运用宇宙自然法则与社会变化规律的基本途径与具体方法。在《周易》中,上经是数,下经是术;在《道德经》中,道经为数,德经为术;在《阴符经》中,道章归数,法章、术章归术。紫微斗数孕育于先秦的数术学说,起源于汉唐的道经与南北斗经,成型于五代后周北宋之初,历经数千年,在众多易学数术中独树一帜,为五数之首。

 

 

中国是世界上人类起源最早的地区之一。伏羲氏是中国文明的最早的一位代表。伏羲氏生在远古牧畜时代之初,天地间的风雨雷霆之灾,日月星辰之象,天地远广之玄,山川神藏之秘,等等一切自然想象,直接关系着人们的生存。人们深深地对天地敬畏,常常通过烧灼兽骨或卜骨,来察看上天的启示或预示。相传伏羲氏经过长期观天舆地,感悟出天地万千事物之间互相串联、互相渗透的内在关系,结合当时盛行的卜骨,借用蓍草反复排列,画成八卦,即蓍草之数,演蓍草之数为术。伏羲氏画的八卦(即蓍草之数),将天地间万物都包括其中,八卦之数的初象分别是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八种自然现象,这就是原始的“易”。《系辞传》写到:“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自此以后,“易”、“数”、“术”三者几乎同时出现与发展演变。

 

据传统说法,伏羲氏原始的易,经过周文王的悉心钻研,将其重置叠加,演绎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并配上卦辞、爻辞,后人称为《周易》。《周易》揭示了天地间的阴阳对立关系,并借用简单的数字和图形,来阐述纷纭复杂的社会现象。《周易》的数,以少示多,以此显示成千上万直至无穷的数字;以简示繁,以此显示千丝万缕互相关联的现实;以静带动,以此显示充满变化互相制约的规律。《周易》中数的作用特别巨大,其意义相当深远。周文王演绎周易之法,称为“筮术”。

 

老子,中国春秋后期著名思想家。老子的思想,在对整个宇宙抽象思维上有巨大的贡献,对古代哲学、政治、军事、宗教、医学、养生等,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不愧为中国思想文化的智慧之根。老子所创建的思想体系,令后人万分敬仰,进而老子被敬奉为道家学说的创始人。《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讲数,也讲术。老子口中的道,便是数。道是变化法则,术是演绎法则的一套方法。这“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讲道论数。而“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是道数的变化方法,即是术。为此,老子又曰:“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我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老子用“万物之宗、象帝之先”代表道数,用“冲而用之、挫锐、解纷、和光、同尘”代表术,阐明了道数与术的二者关系。

 

直接继承和发展了老子思想的代表人物非庄子莫属。庄子,战国时的哲学家,道家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其思想集中体现在《庄子》一书中。庄子认为道(数)是客观真实的存在,是世界最高的本体,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无限的。认为一切事物“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都处于变化之中。矛盾双方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缓急相摩,聚散以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全在时空转瞬之际。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相对的,有差别,又无差别,于是说“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认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因此,通过“坐忘”,可以因小见大,尝鼎一脔,见微知著,一叶见秋。呼吁以术知道,道术莫分!

孔子,中国春秋后期又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的思想,博大恢弘,超越时空。孔子探索自然环境、天地生态、社会状况、人情世故,始终以人与人的关系为出发点和归属。据传孔子问易于老子,对《周易》进行解释和论述,写成《十翼》。《周易》经《十翼》的阐发,因此跨入了崭新的哲学领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十翼》论道“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叶,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

 

《十翼》讲数 “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十翼》用术“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象四时,归奇于朸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朸而后卦。乾以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显道神德行,是故可与酬酢,可与祐神矣。”

 

经过先秦伏羲氏、周文王、老庄、孔子等四圣开启思想,人们改变了对生命的认识领域还局限于实际生活所及的直接感受;人们扩大了对天地万物的认识;人们接受了万物与人同类的思想。父为天,母为地,人的生命不是那么浅近地始自父母,而是深远地值根于天地,人与万物都是来自于天地。至此,为后来两汉文化学说的形成,尤其对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观点淋漓尽致的发挥,构筑了坚固的基础,提供了丰富的素养。同时,也形成了周易筮术、道家道术、儒家数术的三大系统,这三大系统出自同源,但各有殊途特色,为后续众多数术创新和运用,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两汉的哲学、学术思想、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都有较高的水平,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西汉武帝时期,是汉初盛行的黄老思想,向由阴阳五行学说与儒家理论结合而成的经学转变阶段。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的独特的儒学思想体系,其特点是竭力把人事政治与天道运行融合在一起,把阴阳五行(天道)与王道政治(人道)融合在一起,从而完成了对先秦儒学的改造,创立了汉代以后新儒学的思想体系。

司马迁的《史记◦天官书》把战国魏人石氏的《石氏星经》二十八宿之说与天帝王朝结合起来,将全天分成三垣五区。中区(含三垣)指北极周围区域,代表天帝的中央朝廷,东、西、南、北四区(即四象),则代表天帝巡视和统辖的地区,形成了三垣五区四象二十八宿的天象星座体系,其中的星座,称之为官星。官星与朝廷内外的文武官员和平民百姓及社稷各业一一对应。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的思想一开始就影响着经学的产生,今文经学居官学的正统地位。经学大讲特讲天人感应、符端灾异。经学转向了谶纬学。“谶”,本是应验之义;谶书就是预言之书,所谓“立言于前,有徵于后,故智者贵焉,谓之谶书”。“纬”于“经”相对,纬书即是用阴阳五行、天人感应来解释经典。东汉时,谶纬正式成为钦定之学。

 

由于两汉天人感应思想和经学谶纬的确立。源于周易筮术、道家道术、儒家数术的各种形式层出不穷。《汉书◦艺文志》有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六家;《史记◦日者列传》有五行、堪舆、建除、丛辰、历法、天人、太乙七家。归纳两汉数术运用现象,大致上可分为三大流派。一是占验数术流派,以孟喜、焦延寿、京房、费直、高相等为代表。二是注经数术流派,以郑玄、荀爽、虞翻、马融、刘表、王肃、陆绩、谯周等为代表。三是纯数术流派,以魏伯阳、管辂、王弼等为代表。其中,孟喜注重卦气七分,焦延寿注重变占直日,京房注重八宫世应,费直注重解经分野,高翔相注重阴阳灾异;郑玄看重爻辰爻体,荀爽看重阴阳升降,虞翻看重变通逸象,马融看重卦气五行,刘表看重追本索源,王肃看重引经据典,陆绩看重天文历算,谯周看重天文五行;魏伯阳着重援易入丹,管辂着重数术合易,王弼着重十翼义理。

 

三国时期谶纬学说虽已是趋向没落状态。当权者如曹操仍带头运用。谶书中有一句“许昌气见于当途高”,当途高指宫门外的观阙,又名“象魏”,曹操于是迁都许昌、受封魏公。三国时新兴的一门学科,叫做玄学。玄学尤其在魏国是一种很重要的学术思潮。玄,出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庄子》、《易经》合称三玄。代表人物为何晏、王弼、阮籍、嵇康,何晏、王弼研究周易之玄,阮籍、嵇康研究老庄之玄。

 

西晋代魏之后,玄学继续盛行,并逐渐将议题集中于庄子哲学,代表人物为向秀、郭象。东晋时清谈放达玄风依然很盛,同时出现了儒玄结合和佛玄合流的趋势,特别是佛玄合流,表现得更为突出,也为以后三教合一营造了气氛。于此同时,中国土生土长的古老的民间士术、鬼神崇拜、谶纬信任及黄老学说等思想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早期的道教(太平道)。早期道教再经葛洪、杨羲、葛巢甫等人先后对道教的教义、运用数术及修炼方法进行了改造,分化成两大方向,一个活动于朝廷之上和社会民间,一个是超脱人事归隐山中。葛洪即是道教信徒,又是思想家、文学家。葛洪兼综数术,精通医药学,周游各地,教学授徒,为日后数术出山闻世,播下了许多种子。郭璞是西晋末、东晋初的著名学者,文学家,道学数术大师。郭璞授青囊九卷,洞悉阴阳、天文、五行、卜筮之事,传《葬书》、《青囊经》等专著,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给数术风水下定义的人,他在《葬书》中讲:葬者,乘生气也;其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南朝刘宋,创建儒、玄、文、史四学馆,设儒、玄、文、史、阴阳五部,突破了中国学制上过去学校教育单纯学儒的藩篱,为隋唐时期的专科制开了先河。南朝萧齐时,儒、释、道三教此起彼伏。梁朝儒学最盛,梁武帝调和三教,提出三教同源说,儒学教导人们要遵守礼法伦常,道教劝说不要计较争斗,佛教引导人们向往极乐净土,三者旨趣不同,都有一个共同点,安于现状。南陈儒学衰落,佛教在先,道教在后,并行发展。

 

北魏佛教先衰后旺,儒生转研佛经;道教转向工农之务,贾思勰《齐民要术》 就是杰著农书。北齐佛教独大,佛学理论进一步汉化,为隋唐时期正式形成的华严宗、天台宗、禅宗奠定了基础。北周儒教最先,佛教因与道教相争,最后遭到灭佛之劫。

 

隋朝时期佛教有较大发展。朝廷在开科举建制度同时,禁止民间私自撰写国史。但隋朝治下各地文化差异很大,西北之域推行仁义,秦岭南北研数玩术,洛河流域善于心机,川贵山区精于学问,燕赵平原学儒重侠,齐鲁之地专致经学,江南诸省讲究礼数。

 

 

孙思邈是隋末唐初最为著名的医药学家,少年好学,能侃侃而谈老子、庄子的学说。修行终南,隐居山林,悬壶济世,享年141高寿。他汲取《黄帝内经》脏腑学说,将儒家、道家以及外来古印度佛家的养生思想与中医学的养生理论相结合,著《千金要方》。他精通道家典籍,擅长阴阳、推步,妙解数术,《千金要方》中有云:“论曰:夫欲求子者,当先知夫妻本命,五行相生,乃与德合,并本命在子休废四墓中者,则求子必得。。。”据此,有一传说孙思邈制作了《紫微斗数》,但这一种说法,至今没有其他更有力的证据加以佐证。

 

唐玄宗时期《大唐开元占经》收录了唐以前的大量天文、历法和纬书,在《石氏星经》与《史记◦天官书》基础上,结合域外相关资料,集成了三大系统。一是关于宇宙理论的论述;二是关于天体状况、运动、现象等方面的论述;三是关于星占术的论述。《大唐开元占经》对后世的天文学和星占术发展与运用影响巨大。

 

唐代数术星命学者张果借用浑天合七政仪、天地仪等天文工具,观察天空星象的变化,根据三垣四象、二十八星宿、七政四余,以“天人合一”思想为理论基础,以星辰变化推断人事吉凶,在《大唐开元占经》基础上,另作三篇《玄妙经》、《四时论》及《玉衡经》,系统地阐述了天象星命之学。其学于明代著成《张果星宗》,该书堪称中国传统数术星命学集大成之作。

 

唐朝继隋。朝廷一边拜佛,一边崇道,《老子》列入科举考试内容。唐代各种学说思潮众多。柳宗元的《天说》、《天对》,认为天地未分之前,唯有元气,天地既分之后,元气充塞其间,天地、元气和草木瓜果一样,都是自然物质。刘禹锡的《天论》,全面阐述了天与人的关系,并提出了“天与人交相胜”的命题,认为天不能干预人事,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胜天。韩愈熟通《六经》和百家之学,首用《大学》提倡道统,为以后宋明理学的形成打下第一根桩基。

 

唐代民间数术也十分活跃。“禄命”与“葬法”之说盛行,有《宅经》、《葬书》、《憾龙经》、《青囊经》、《天玉经》等书籍流转。

 

民间传说“八仙过海”中的张果老曾将星命数术互通给八仙同辈吕洞宾。现实中的吕洞宾,道号纯阳子,在道教以至中国传统文化史上都有其尊崇地位,《吕祖全书》是道教吕派道藏专题丛书。吕祖自幼“三教经学,圆贯精熟,常诵《周易》《道德》《阴符经》”,他的贡献在于,一是劝人修道,如“红门不可久蹉跎,利未多时害己多。。。”,二是阐述道教传统内丹法,如“天生一味变三才,交感阴阳结圣胎。。。”,三是宣传道佛双融的思想,如“真性元来得自由,莫教人事强扬囚。。。”,四是提倡性命双修,如“即知修行性命,非神气。。。”,五是促合三教合一,制三教混元图。他的一生就是三教合一的实践过程。

 

《紫微斗数》初起于吕洞宾之手,《宋史》的陈抟传中提到陈抟与吕祖的往来,这是所谓正史上第一次提到此事,而陈抟恰是《紫微斗数》集大成者。

 

五代时期的谭峭写有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其以道教的思想演绎处世学问,认为最高的范畴是道,从道中可以化处万事万物,这种化是动态的,而非静止的。化有顺逆两个方向,构成从化和被化;化并且是循环的,腐朽可化为神奇,尊贵将被另一种尊贵所替代。谭峭的朋友、著名道士陈抟将此书名为《谭子化书》,简称《化书》。此书分《道化》、《术化》、《德化》、《仁化》、《食化》、《俭化》六卷。

 

北宋开初,是汉学转向宋学的重要历史时期。陈抟起了非常巨大的转承作用。陈抟,字图南,号扶摇子,赐号“白云先生”、“希夷先生”,北宋著名的道家学者、养生家,尊奉黄老之学,对数术、星命、心相、相术造诣甚深,著有《老庄》、《象数》、《指玄篇》、《易龙图》、《先天图》、《无极图》、《龟鉴》等书籍。陈抟所处的时代,是在唐代以后,经过五代的乱离,佛教思想由盛极转向平复趋势之际。久隐华山的陈抟,审时度势,现身下山,播散归宗返本与易学将兴的思想种子,授受数术的运用演绎方法,推动中国本土传统思想转承,出潜离隐。中国本土传统思想崭露头角,自然地起而领导中国学术界。不久之后,易学大家邵雍出现,又有周敦颐、张载、二程兄弟到来,他们以易学为立论基础,开设讲坛,著书立说,开启了宋代理学和数术应用大门。

 

据传,陈抟看到当时五代的乱离之后人心思变与变则思安的大趋势,同时也感受到社稷中各个层面不同阶层的人们对自身命运前途未卜的疑惑。于是,陈抟集易学、道学、儒学、佛学以及数术、星命、心相、相术、天文、地理之大成,修编推出影响深远的数术大作《紫微斗数》(4卷本)。陈抟将天上的南斗星群、北斗星群、紫微垣群星及其它杂星,用来象征或映照人的一生遭遇,即将人的出生年月日时用群星的方位角度排列出来,研究它们相互间的感应。所谓“斗”,是指北斗、南斗诸星。而“数”,是指命数、天地阴阳之数,或可作易数、理数等解释。由于星斗的分布依紫微为准则,紫微定位则南北斗十四星亦定位,所以才称为“紫微斗数”。紫微斗数是以人的出生年月日时这四个基点出发,排演命盘十二宫,导入星系通过天人合一来了解人的一生命运,是混合天文学、地理学、数学、统计学及合乎逻辑的伦理学,再参合普通的常识和长时期的体验而成的一种学问。紫微斗数因其预测细致及准确性极高,最深受大众喜爱与重视。

 

 

自先秦至五代末宋初,从《周易》、《石氏星经》、《史记◦天官书》、《汉书◦天文志》、《晋书◦天文志》、《大唐开元占经》、《玄妙经》、《紫微斗数》等一路轨迹下来,先人学者们将天时、地利、人和、物候、事正等与三垣五区四象二十八星宿星座天象一一对应,解释其感应关联,演绎其吉凶悔咎。若以天象星命学角度区分,基本上有四大学派。一是在汉魏或以前的卦星学派,主要根据《易》理布卦和生日所值星座天象来推演。二是两晋与六朝的占星学派,主要日月星辰生克制化和生日所值星座天象来推演,以《玄妙经》为代表。三是隋唐期间的四柱学派,主要根据阴阳五行和生日时辰来推演,以《李虚中命书》为代表。四是五代末宋初的斗数学派,主要根据紫微天象和生日时辰来推演,以《紫微斗数全书》为代表。归纳起来,以天人感应为基础,推演天地人之间关系,最具影响力的四大学派为:卦星,占星,四柱,斗数。宋及以降,占星、四柱、斗数等这三大学派最为流行。

 

南宋,朱子理学重里轻数,他误解易数(周易)仅仅只有卜筮作用。辽代尊孔,讲授五经大义。金代拜禅,推行儒家学说。西夏汉化,翻译佛经汉典。元朝佛道并行。自南宋至元,数术方面无有大的发展变化。

 

明朝朱元璋大力提倡道统文化,命令学者非五经、孔孟之书不读,非濂、洛、关、闽之学不讲。明代,尊紫微斗数为“帝王学”,朝廷规定不准民间流转。在皇宫中特设“钦天学”对其进行研究,只限于皇族中人或钦点官员。

 

清朝推崇周易,修编了《四库全书》。《四库全书》经、史、子、集四大类,子集分十四大类二十五属,子集术数类又分七属。在子集术数类命书属中,收入全部的十三种命理相术类典籍:《星学大成》、《三明通会》、《李虚中命书》、《玉照定真经》、《星命溯源》、《珞碌子赋注》、《珞碌子赋注三命消息赋注》、《三命指迷赋》、《星命总括》、《演禽通篡》、《月波洞中记》、《玉管照神局》、《太清神鉴》、《人伦大统赋》等,唯独没有收入《紫微斗数》。为何《四库全书》没有收入《紫微斗数》?推测有一种原因所致,即紫微斗数预测细致及准确性极高,被列为皇家秘术,不宜流转于民间。这也是紫微斗数在民间鲜为人知的缘故吧。

 

《紫微斗数》自明代列为民间禁术以来,但作为道藏典籍,一直在师徒之中口耳相传从未中断过。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经有心人士的大力推广,紫微斗数渐入人心,风靡中国、日本、韩国等一些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以至全球华人居住区。自此,《紫微斗数》揭开了神秘的面纱,逐步还原其本来的面貌。而今,研习紫微斗数的爱好者越来越多,运用紫微斗数的方法也各式各样。但是总体上讲,自明朝以来,紫微斗数的范畴,仍然在陈抟所集成的《紫微斗数》之中。若说有各式各样的方式来运用和解释紫微斗数的现象,那是因为研习者根据各自的体悟、角度、经验、人生历练等实际情况所致。真正研习好和演绎好紫微斗数,还是要原原本本地读懂、读通、读透《紫微斗数》天人感应的精髓本质。

 

投稿文章,不代表华夏大易学社立场,如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自大易学社网(不注必究):https://www.cnddy.com/1934.html

(8)
华小易的头像华小易特约采编
上一篇 2023年2月24日
下一篇 2023年3月3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大易学社

2022052108253076

投稿邮箱:cnddy@163.com

商务合作:ccymg@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的9-18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