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唯物的分析葬者对人的影响

论阴宅葬者对人的感应的根据:“《葬书》”一卷,旧本题晋郭璞撰。璞有《尔雅注》,已著录,葬地之说,莫知其所自来。《周官》人墓:大夫之职称皆以族葬。是三代以上,葬不择地之明证。《汉书•艺文志》形法家以官宅,地形与相人相物之书并列,则其数自汉始明,然尚未专言葬法也。《后汉书•袁安传》载:安父没,访求葬地,道逢三书生,指一处,当世为上公,安从之。故累世贵盛。是其术盛传于东汉以后,其特以是擅名著,则璞为最者。略。

解论:这是《四库全书》的编者为《葬书》写的提要,大意如下:《葬书》一卷,旧版本上题作晋朝郭璞撰写,郭璞著有《尔雅注》,已经收录在《四库全书》中。下葬要选地方的理论,不知道起源于什么时候。《周官》这部书中说,官位很高大的大夫死后按家族埋葬。这说明那时候埋葬死者并不选择地点。《汉书•艺文志》形法家类中,将相地的书跟相人物的书并列,看来下葬选地点是从汉朝开始的,不过那时还不专门讲究下葬的方法。《后汉书•袁安传》记载说,袁安的父亲去死后,袁安到处挑选墓地在路上碰见三位书生,指着一处地方说,如果葬在那里,世世代代都会做大官,袁安听了他们的话,果然好几代都富贵。这说明相墓术是东汉以后才盛行起来的,而郭璞在那时是最有人的相墓专家。查证郭璞的传记,上面说郭璞从河东郭公那里接受了青布子里的九卷书,于是通晓天文五行卜卦占筮等方术。郭璞的徒弟赵载后来偷去青布袋里的书,被火烧掉了。传记中没有讲郭璞写过《葬书》,唐朝末年出现过《葬书地脉经》一卷,《葬书五阴》一卷,也没说是郭璞写的。只有《宋史●艺文志》记载有郭璞《葬书》一卷,说明这本书到宋朝才出现。后来方术家争着增加内容,加到二十篇之多。南宋时蔡元定认为太乱七八糟,删除十二篇,保存了八篇。元朝的吴澄认为还不精当,又选出最精的作为年篇,精细混杂的作为外篇,太粗应当删去,暂且保存的作为杂篇。刘则章从吴澄那罩得到亲自传授,吴澄还为刘则章作了注解。现在这个本子分为内篇、外篇、杂篇,就是根据吴澄的旧本子来的,至于注释是不是刘则章加的,已经无法考证了,《宋史●艺文志》记载的书名本来叫《葬书》,后来方术家为了尊重它,改名为《葬经》,明朝著名的藏书刻书家毛晋汲古阁的刻本也照样称《葬经》,是没有认真考证,现在我们仍用的《葬书》旧名是根据最早记载。

一、葬者乘生气也

生气即一元运行之气,在天则周流六虚,在地则发生万物。天元此则气元无以资,地无此则形元以载,故磅礴平大化,贯通乎品汇,无处无之,而元时不运也,陶侃曰:先大地而长存,后天地而固有。盖亦指此云耳!且夫生气藏于地中,人不可见,惟循地之理以求之,然后能知其所在,葬者能知其所在,使枯骨得以乘之,则地理之能事毕矣!

解论:埋葬死者,就是乘生气。生气是宇宙间运行的最基本的气,在天上各处流,在地上就化生万物。天无生气没有凭借,地无生气不能承受万物。因此生气磅礴大地,贯通万物,无处不有,无时不动。晋朝的大将军陶侃说:“生于天地而存在。后于天地而永生”的东西,就是指的这种生气。生气藏在地中,人们看不见,只有按照地形地势寻求,才能找到有空气的地方。埋葬死者能找到生气所在的地点,让死者能乘生气,那就是最完善的相墓术。

二、五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

五气,即五行之气,乃生气之别名也。夫一气分而为阴阳,析而为五行,虽运于天实出于地,行则万物发生,聚则山川融结,融结者,即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也。

解论:五气在地中运行,生发出来就产生万物。五气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气,是生气的别名。生气分开阴阳,又分开为五行,虽然在天上运行,却是从地中出来的。生气发出来产生万物;聚集起来则融结在山河大地,这样融结的就是阴阳五行的精华。

三、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

父母骸骨,为子孙之本,子孙形体,父母之枝,一气相应,由本而达枝也。故程子曰:“卜其宅兆,卜其地之美恶也。地美则神灵安,子孙盛。若培其根而枝叶茂,理固然也,恶则反是。”蔡季通曰:生死殊途,情气相感,自然默与之通。今寻暴骨,以生人剌血滴之而渗人,则为亲骨肉,不渗则非。气类相感有如此者,则知枯骨得荫,生人受福,其理显然,不待智者而后知也。或谓抱养既成,无非遗体,僧道嗣续,亦异所在,其何能荫之有?而不知人之心通乎气,心为气之主,情通则气亦通,义绝则应亦绝,故后母能荫前母子,前母亦发后母儿。其在物则篓薮螟蛉之类是也,尚何疑焉?

解论:人的身体是从父母那里得到的,父母的遗骨是子孙的根本,这个根本如果能得到生气,全家都会受到照应。程颐先生说,选墓地就是选地的好坏,地好父母亲的神灵就安宁,子孙昌盛,好比给大树的根培好土,树的枝叶便长得茂盛。要是地不好那就正好相反。蔡季通说,生和死虽然是两码事,但情与气相互感应,生者和死者自然默默相通。譬如去寻找亲人的遗骨,将活人的血滴到骨头上面,能渗透进去的是亲骨肉,不能渗透的就不是。气的感应能达到这种程度,由此可知先人的遗骨能够照应活人得福,道理很明显,不需要很聪明就能知晓。有的人说抱养的儿女并非亲骨肉,怎能得到照应,这是不懂得人的心跟气相通,而心又是气的主体,感情通气就通,恩义断当然就不能照应。此后娘能照应前妻的子女,前妻也能使后娘的子女发达,自然界中的篓薮和螟蛤都是这样抱养后代的,又有什么怀疑的呢?

四  经曰:气感而应,鬼福及人。

父母子孙,本同一气,互相感召,如受鬼福,故天下名墓,在在有之。盖真龙发迹,迢迢百里,或数十里,结为一穴。及至穴前,则峰恋矗拥,众水环绕,叠蟑层层,献奇于后,龙脉抱卫,砂水翁聚。形穴既就,则山川之灵秀,造化之精英,凝结融会于其中矣!苟盗其精英,窃其灵秀,以父母遗骨藏于融会之地,由是子孙之心寄托于此。因其心之所寄,遂能与之感通,以致福于将来也。是知人心通乎气,而气通乎大。以人心之灵,合山川之灵,故降神孕秀,以钟于生息之源,而其富贵贫贱,寿夭贤愚,靡不攸系,至于形貌之妍丑,并皆肖象山川之美恶,故嵩岳生申,尼丘孕孔,岂偶然哉!呜呼,非葬骨也,乃葬人之心也,非山川之灵,亦人心自灵耳,世有往往以遗骨弃诸水火而无祸福者,盖心与之离故边。

是以铜山西崩,灵钟东应。

汉末央宫一日无故钟自呜。东方朔曰:必主铜山崩应。未几西蜀果奏铜山崩,以日之,正未央钟呜之日也。帝问朔何以知之,对曰:铜出于山,气相感应,犹人受体于父母也。帝叹曰:物尚尔!况于人乎!昔曾子养母至孝,子出,母欲其归,则啮指,而曾子心痛。人凡父母不安而身离待侧,侧亦心痛。特常人孝心薄,而不自觉耳!故知山崩钟应,亦其理也。

木华于春,栗芽于室。

此亦言一气之感召也,野人藏栗,春至,栗木华,而家藏之栗亦芽。实之去本已久,彼华此芽,盖以本性原在,得气则相感而应,亦犹父母骨葬乘生气而子孙福旺也。夫一气磅礴于天地间,无端倪,无终穷,万物随时运化,本不自知,而受造物者亦不自知也。

盖生者气之聚,凝结者成骨,死而独留,故葬者反气人骨,以萌所生之法也。

乾父之精,坤母之血,二气感合,则精化为骨,血化为肉,复藉神气资乎其间,遂生而为人。及其死也,神气飞扬,血肉消溃,惟骨独存。而上智之上,图葬于吉地之中,以内乘生气,外假子孙思慕,一念与之吻合,则可以复其既往之神,萃其已散之气。盖神趋则气应,地灵而人杰,以无为有,惜伪显真,事通阴阳,功夺造化,是为反气人骨,以萌所生之法也。

解论:这一大段,讲死者和生者为什么能够相互感应的道理。其中涉及到相地术的四大基本内容,既龙、穴、砂、水。龙指山势、山脉、遥远起伏,好象传说中的龙;穴,相地术中认为地中气脉聚结之处,也就是适合安坟立宅的地方;砂指穴四周的山,因为古时候传授相地术用砂子堆成模型,有点类似现在的沙盘教学,所以称为砂;水指跟龙、穴、砂有关的水,查地术认为气脉靠水运送而行,因水拦截而止。

这段一开始引经书上的话说,气是能够感应的,死者的福气能够照应活人。接着证明天下出名的墓葬到处都有。这是因为好山势象真龙发迹,老远来结成一个穴,山势到了穴前,群峰拥簇,众水环绕,山川的灵秀,天地的精英都凝结融会在这个穴里。人们如果能够得到这种精英和灵秀,将父母的遗骨埋葬其中,子孙的心灵也就寄托在这里,由于有这种寄托,就能同死者感通,在将来得到福气。因此生者的富贵贫贱,长辈夭折,贤惠愚蠢,都与先人的墓葬有大的关系。甚至人的相貌的美丑,也都跟山川的好坏相似,所以嵩山出了申生,尼山出了孔子,并不是偶然的。埋葬死者不仅仅是埋葬遗骨,也是埋葬人心呀。不仅仅是山川有灵,人心自己也有灵。世人往往有人把先人遗骨抛弃到水里火里都有没有祸害,那就是心灵分离了的缘故。

因为气能怠应,所以汉朝来央宫的钟自己响,东方朔就知道是西蜀的铜山崩塌。汉武帝问他怎么知道,东方朔说,铜是铜山出产的,因此气能够感应,就好象人是父母生的,能够和父母感应一样。过去曾子对母亲特别孝,他外出时,母亲想他回来,咬一下自己的手指,曾子就感到心疼,赶紧回家。其实每个人都是这样,父母身体不好而离开,也会心疼,只不过平常人孝心淡薄,感觉不到罢了。所以山崩钟应就是这个道理。

粟树在春天开花,人家收藏在屋里的粟子也发芽。粟子摘下来已经很久,树开花它也发芽,就是因为本性还在,得到春天的阳气就同粟树感应。也就如同父母遗骨葬得地方好,能够乘生气,所以子孙就托福兴旺发达。生气在天地间到处运行,无影无踪,无穷无尽,万物随着它变化而不知道,人受到它的照应也不知道。人生下来,是由于父精母血二气感合,精化为骨,血化为肉;而神气贯穿在其中。人死后,神气飞散,血肉溃烂消亡,只有骨头留存下来。聪明人于是将死者埋葬在吉祥的地中,让遗骨在地年乘生气,在外面则借着子孙思念的心情;相互感应吻合,就能收拢和恢复消散的神气,也就能造福后人。

论易经风水趋吉避凶

一、什么叫《易经》?

《易经》本为卜筮之书,它不仅有用于占验的深奥晦涩的文字语言,而且还有一套与文辞相关,极为严密,高度抽象的卦画符号系统,将外在的迷信形式和深邃的哲理内容结合在一起,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这些特点使《易经》成为我国传统文化典籍中最富有特色的,最难懂的著作之一。

《易经》是中文化的源头活水,对中华文化的形式与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儒家把《易经》尊为五经之首(五经:《易》、《书》、《诗》、《礼》、《春秋》),道家以它为三玄之一三玄:《老》、《庄》、《易》。本为卜筮之书的《易》,经孔子及其后人的诠释和阐发,被注入了浓厚的儒家思想,包涵了博大精深的哲理。它“致广大而尽精微”包罗万物万象,涵括万事万理,形成了“易道广大,无所不包”的特殊文化现象。汉代独尊儒术《易经》因儒家整理和诠释尊春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变成了一部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的官学和时人入仕晋升、谋求宝贵的台阶。

《易经》被誉为中国文化之祖,华夏文明之源,被奉为经典中的经典,哲学中的哲学,智慧中的智慧。在中国历史上研究它的专著多达三千余种,形成了人类文化史上独一无二的学术奇观。它历经数千年的考验,至今仍散发无穷的魅力。

《易经》传到西方后,被看成是一部神奇的未来学著作。西方人惊呼,印度瑜伽改变了他们的健身观念,而中国的《易经》则改变了他们的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

《易经》蕴藏的哲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行之万世而不悖的。不管社会如何进步,科技如何发展,《易经》都可以其“天人合一”的理论框架囊括宇宙万物,没有任何事物能逃脱。就如同太阳和月亮,只要人们不主动躲避其光芒,无论走到哪里,都将受到它的启示。

《易•系辞上》曰:“是故易生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二、什么叫风水学?

风水学源于易,谈风水就是离不开《易经》之道理。而《易经》是中华文化最悠久的宝藏,为内方外园之体与全球体之综合学问。是蕴藏着世界最高深自然人文科学及物理哲学,涵盖天人地三才之道,善易者可达“天人合一” 之境,堪舆风水学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孔子曰:“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是以知幽冥之故。”又曰:“易之为书也,广大博悉,有天道为,有人道为,有地道为。仁者要山,知者要水。”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由上先贤之名言,可知堪舆乃天道与地道两相配合之学说。晋朝之郭璞在所著的《葬经》中说:“气乘风则散。界水则上,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风水”一语的定义,就是“得水藏风”。

1、 阴宅风水是指坟墓、陵园

寻龙点穴,选址安葬,移柩入殡,发子发孙,神奇查研,阴宅吉凶 地灵人杰  发富发贵  陵园设计  一步到位 阴超阳泰  万古流芳

2、 地理五常的龙、穴、砂、水、向的总体要求

3、 阳宅风水是指现代建筑,住宅店铺,现代建筑 楼层选定  依山魅力依水景观  优美环境  健康长寿 住宅风水  神奇化煞 八卦配命  趋吉避凶  门楼设计财源广进

家居布置  讲究风水  地产公司 开发选址 公司办公  企业厂房 寻找风水  坐向依靠 文昌定位  学业有成  店铺商场 企业厂房 财神定位  招财进宝  摆设吉物  化煞旺财  ⑴水晶招财法⑵貔貅招财法⑶养鱼招财法⑷金蟾招财法⑸福禄寿三星吉祥⑹五帝钱化煞、镇宅、旺财⑺龙头龟⑻麒麟化煞、镇宅、旺财。

 

作者:田绍柏老师

投稿文章,不代表华夏大易学社立场,如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自大易学社网(不注必究):https://www.cnddy.com/1143.html

(0)
华小易的头像华小易特约采编
上一篇 2020年7月13日 下午4:35
下一篇 2020年7月13日 下午4:4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大易学社

2022052108253076

投稿邮箱:cnddy@163.com

商务合作:ccymg@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的9-18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