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医脉学中寸口脉“三部九候”的重大意义

内容摘要:中医是东方文化瑰宝,其脉学是中医诊断学核心;寸口脉“三部九候”是脉学精华所在——人类文化遗产精华;所以对其研究和开发尤为重要。本文作者阐释寸口脉“三部九候”的重大意义,旨在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愿与高校或科研单位合作使其走向世界;为我国和世界人民做出贡献。
关键词:脉学 三部九候 重大意义
作者:林大伟,中医现代化研究院研究员、易学专家

一、中医源于《周易》(熔铸了先哲的文化精华的巨著)、是一门自然科学,它有着二、三千年的历史;是以认识人类自身为己任,以防病治病、提高健康水平为奋斗目标;中医与其说是国宝,倒不如说是人类文化精华所在更为恰切!中医脉学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学的精华;脉法,是医者之心,以指的触感达到对病者机体气息的交流与辨识。

二、寸口脉“三部九候”形成准演示简表:

2020070400504198

 

《内经》“三部九候”[法定天、地、人;《内经》曰:“天地之至数,始至一,终于九焉。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应九野(为九脏、神脏五、形脏四  对应九宫)。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以除邪疾。”]  《难经》“三部九候”(法定天、地、人三才整体恒动观,分隶于五脏六腑)

寸口脉“三部九候”+现代《生理学》、《解剖学》及现代思维和表达方式  三和新脉学[生理全息是病理全息的基础;简介:古圣先贤曰:左寸为心,主血;右寸为肺,主气。气血合而为脉,周行全身。这在现代西医学称为心肺换氧功能,分开是心功能和肺功能。切脉为辨证主要一环,以寸关尺法定天地人,分左右(左为心肝肾,右为肺脾命),共十八脉。……

切脉后即可一目了然,明白病之所在,结合望、闻、问再经西医科检然后确定治疗方案。……]

三、寸口脉“三部九候”(候,即外候,也即外象,是事物的客观现象,候,就是象,也即自然现象)的重大意义:

(一)它是中医诊断学中最为精要部分,是浓缩了二、三千年中医学的精华[蕴含三才整体恒动观(中医三维观)、阴阳学说、气学说、气化学说、病机学说、运气学说、藏象学说、五行学说等]和数术思想。

(二)它是人体藏象全息特区:每一候(脉象)蕴含着中西医的“生理学”、“病理学”、“解剖学”的信息。

(三)它是中西医互补的最佳结合点:人体生命的复杂性是中西医互补结合的大前提,其目的是有效地防治疾病和提高人们的生命质量。理论是体,临床是用,理论上新台阶,临床必然有重大突破。

(四)《难经》是“内证实验”的产物,作者应是位中医“气功”家,故寸口脉“三部九候”应具有极高的医学价值;但“内证实验”必须建立在时代科技(“外证实验”)的基础上,故其存在着极限,所以在破译其脉法基础上必须加上现代医学元素(《生理学》、《解剖学》、《病理学》)及现代思维、现代表达方式:根据脉的“四象”、血液动力学原理、能量守恒定律,在每一候(脉象)引入数字或符号→其意义:①具有技术可复制性;②有利于传承:③信息数字化病历(中医最大缺点就是缺乏技术学科这一中介,从而影响传承、医生与病人沟通……)。

(五)“病”(指西医辨得的病)是“证”的显性表现;它使中医辨病规范化、微观化、现代化成为可能,从而彰显了中医的科学性及其魅力。

(六)“三和新脉学”是制造更科学、更先进“中医机器人”或“中西医结合诊断仪”的方法依据?

寸口脉“三部九候”不适用于3周岁以下的儿童——这通过望指纹+现代“儿科学”加以填补。

四、(一)外证实验泛指现代科学[研究对象都是研究者自身(主体)以外的内容,研究手段(或方法)都是指向自身以外的目的物。]的形成的方法学、方法论的内容。

主要有两大类:(1)分析法:是把整体事物或现象分解为简单的组成部分(或要素)分别进行研究的方法。……

(2)综合法:它不是着眼于局部,而是对由各部的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整体特性进行研究的方法。如系统论、控制论的方法。……

(二)内证实验:它是借助练气功获得异于常人的超常智能(包括先天的特异功能)来认识、强化、更新自身生命过程,认识人和大自然的关系,认识大自然属性的方法。其特点观察和思维过程的一体化。意识活动包括: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感觉运动思维、体察思维以及特异思维。

(三)脉的四象:(1)速度:指快慢而言。在脉学中,脉搏每跳动一次称为“一至”,医生在自然而平静状态下的一呼一吸称为“一息”。人的正常脉速为一息四到五至,超过为“数脉”,低为“迟脉”,西医主要表现为心率。

(2)形态:指脉管的形状而言。脉管较为集中,如弦似绳,称“弦脉”,脉管较为松散,或为轮廓不清晰,说不清具体形状(只觉跳),或虽有形状却粗而轮,称为“扩脉”。

(3)脉深浅度:指表、中、里而言。(包括对应人体解剖位置)

(4)力度:指脉的搏动强度,即有力或无力。正常脉象,搏动柔和缓,轻中重按无差异。若搏动强而有力,重按力增,称为“强脉”若搏动轻而无力,重按力更衰,或觉空虚称为“弱脉”。

主要参考资料:

一、《周易与中医学》(杨力著、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二、《黄帝内经》、《难经》(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投稿文章,不代表华夏大易学社立场,如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自大易学社网(不注必究):https://www.cnddy.com/741.html

(9)
华小易的头像华小易特约采编
上一篇 2020年7月4日 上午8:44
下一篇 2020年7月4日 上午8:59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大易学社

2022052108253076

投稿邮箱:cnddy@163.com

商务合作:ccymg@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的9-18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