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之源

统驭中华千年之久的传统文化——儒道思想:儒尚“内省”、重视“仁义”,而修群体之和;道崇“丧我”,强调“无为”,以炼自然之乐。两家都从“成已”推及“成物”——儒倡极至则“治国平天下”、“参天地之化育”,道达极境则“天下有道”、“天地与我共生”。两家思想相辅相成,两千多年来,象两股合流的圣水,灌溉着炎黄子孙的魂灵;象两座光芒璀璨的星座,普照着华夏大地。但当我们沿波探源,将会通过孔子和老子这两阶天梯,而步人《周易》的辉煌的殿堂。

《周易》,是一部古奥神秘的穷究“天人之学”的圣典。而对森罗万象、变化莫测的宇宙和机缘际遇、难以逆料的人生,《周易》阐释自然,倡导和乐。《彖传·乾》中说:“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自然变化奥妙无穷,阳刚与阴柔交互作用,使万物生生不息;各自禀持天赋的本性,并保持相互的和乐,才能适宜适当地生成发展。

要认识千差万别、千变万化的客观事物,就得抓住本——“道”。《易经·随卦》九四爻辞指出:“有孚在,道以明,何咎?”只要内心有诚,“道”就能彰明,做事还会有什么过错呢?《易经·益卦》九五爻辞又指出“有孚惠我心”。只要内心有诚,“德”就能加惠于我的心。因此,人只要有“孚(诚)”,就能明“道”树“德”,洞彻宇宙而立身处世。这里,“心”好比土壤,“孚(诚)”则是土壤中长出的主根,而“道”和“德”便是生发的枝叶。于是,根深才能叶茂,果实便也丰硕了。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蹈承《周易》,认为“知我者其天乎”。(《论语·宪问》)孟轲又说:“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尽心》)可见,从本体到认识和实践,儒家宇宙观则是《周易》思想的翻版。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是这样解释“道”的:“有物混成,先天地主”。(《老子·第二十五章》)认识论践着《周易》之辙。庄周则步趋老子,在《齐物论》中说:“何为和之以天倪?曰:是不是,然不然。”

《周易》是以天地为准则,确立人生规范;以宇宙恒久无穷而又秩序井然的精神,劝勉人生应当精进不懈,造福社会,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象辞·乾》)同时谆谆告诫盛极而衰、物极必反的必然性,强调时刻警惕、谦虚谨慎的重要性,才能确保长泰久安。儒家提倡既要“博学而笃志”(《论语·子张》),又要“学以致其道”(《论语·子路》)。为致“群和”,则推“孝悌”为根本。孟轲推行“行政”,孔子宣讲“忠恕”。这些“致和”之术,可说是与《周易》脉络相袭。儒家在“治人”之同时注重修已,做到“格物、致知、意诚”,才能达到“上下与天地同流”(《孟子·尽心》)的境界。道家是想谋求人类共同福址的大同世界。“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老子·第三十七章》)只有“不谴是非而与世俗处。”(《庄子·养生主》)疏沦五脏,澡雪精神,做到淡泊宁静,心无尘  的“与天地相乐”的地点,即“外物、心斋、丧我”,这样便能达到“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庄子·天下》)的境地。

《系辞上传》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阳刚与阴柔相对相反,但又相辅相成。这正是宇宙的法则,人生的要谛。《周易》效法“天理”,昭明“人道”,“继”自然律而“成”道德律。“诚”得越实越虔,“悟”得也越深越明。于是,在“心”的“诚”树上,儒道两家分别从“德”、“道”枝上生发,儒以“仁义”规范的人行为以达天下和平,道以“无为”导疏人的行为顺乎自然安乐,又分别在“内省”与“虚静”中“悟”达“天人合一”的极境,企以创造幸福人类。正因为如此,《周易》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一切学术思想的源泉,应当之无愧地推崇为“群经之首”。

作者: 陈永贵

投稿文章,不代表华夏大易学社立场,如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自大易学社网(不注必究):https://www.cnddy.com/616.html

(0)
华小易的头像华小易特约采编
上一篇 2020年7月2日 上午7:15
下一篇 2020年7月2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大易学社

2022052108253076

投稿邮箱:cnddy@163.com

商务合作:ccymg@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的9-18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