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我们生长在地球上八十亿之多的人类面对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和不断频发的各类生态灾难,以寻求自救的途径去认真品读探析《道德经》这部充满人类智慧的经典宝藏,深刻领会老子先生“天地万物皆有道生”,“万物同源”的根本属性;“万物共生、相互依存、生态共有”的自然观,和“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的生态实践观…..仿佛让我们感悟到这位人类伟大的圣哲先师,又穿越了两千五百年前的时空隧道,通过现代人类所谓“高度文明”的视角向我们当下的人类谆谆告诫,指点迷津。
一、人类对自然环境破坏的因果与老子“三才”“自然观”在《道德经》中形成之缘。
由科学考证:在地球形成四十六亿年之久漫长的地质史上,灵长类动物的原始人类在这个星球上生存史仅五百余万年,早期智人的出现亦不过三十万年;而被人类社会学家、史学家誉为人类走向“第一步文明”的奴隶社会自始至今仅四千余年。老子洞察他之前一千五百年及当世的诸侯连年混战,天下无时不乱的局面,及历代奴隶主对奴隶的血腥统治;无道的奴隶主利用国家机器强迫奴隶为自己兴建宫殿修陵墓,挖山开矿冶炼青铜,制作兵器和精美的青铜器;砍伐了大面积的原始森林,从而导致自然环境逐年恶化的现实,使他认识到了人对自然界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故而把“人”同 “天”“地”列为“三才”,并揭示“三才”应各遵循其道,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才是正常的自然生态之“大道”。
而自他之后的人类社会,就以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为例;历代帝王,达官贵人亦是高高在上,唯我独尊;视平民百姓为“草芥”“刍狗”,毫无节度奢侈浪费;秦始皇为修建自己陵墓和阿房宫,举全国之力滥伐森林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故唐朝诗人杜牧有;“蜀山兀,阿房出”著名诗句。意寓阿房宫建成之后,整个蜀山都光秃了。由于森林资源的毁坏,导致水土严重流失和沙漠化日益扩大。我国西安自西周至唐代一直为十三个王朝的故都,亦是历朝历代统治者为自己建宫殿陵墓大兴土木,以致使黄土高原森林植被惨遭严重破坏,风沙逼近王城、皇都,同时干旱缺水等一系列自然生态环境失衡,让西安这闻名于世界四大帝都之一的名城不得不成为“废都”。因黄土高原森林植被逐年被毁,水土大量流失,致使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每年携带大量的泥沙注入东海,且不断让沿途河床抬高,遇大凶之年时而改道泛滥成灾……故近代有识之士沉痛感叹;黄河泥沙流淌的乃是“中华民族的血液”!“若让黄河流碧水,赤地必须变青山”……..。同理,公元前16纪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的古巴比伦王国及其文明的毁灭,公元前五纪古埃及,古印度王国和其文明的毁灭,以及公元五世纪古楼兰国的灭亡…….亦无不是滥伐森林破坏植被,致使风沙肆虐陆地生态系统被摧毁、自然环境恶化的结果。
好在“天佑我中华”,因为在我们华夏大地上具特殊的地理环境;有三山五岳、三大龙脉的护佑,和道家、儒家、佛家等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化,让我们中华民族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国度,唯一能够幸存下来;让博大精深中华文化、中华文明得到了有效的发展传承,且亦是世界上唯一没出现历史断代的民族。
二、西方工业革命至今二百六十年间加剧恶化的自然生态环境。
自公元一七六五年英国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一七六六年改良瓦特蒸汽机节省、代替人工、大量提高生产效率为起点,标志着西方的工业革命拉开序幕;并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始;到现在二百六十年间,世界在较短时间人类产生了四次工业革命;达到了人工智能化的机器人的时代;每次革命都是由人类智慧发明创造开始,同时亦推动了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后,美国爱迪生以两千多项发明极大推动了美国、西欧日本等国电器汽车制造业进程,被称之为第二次工业革命。两次工业革命使得资本主义国家财富迅速增加,资本的原始积累达到了前所未有程度,但是资本家对财富的占有私欲更加膨胀,自私贪婪的野心永无止境;他们为追求资本利益的最大化,把所在的国家弄得毒雾笼罩,水源污染,森林因毒雾酸雨大面积死亡……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在他们极度自私贪婪和拼命追求资本利益最大化的驱使之下,各资本集团为争夺殖民地和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导致了二十世纪的一九一四和一九三一年连续爆发的两次世界大战,直到一九四五年才宣告结束。残酷的战争不仅是全球两亿多人的生灵涂炭,而更是连同自然环境的破坏把整个地球变成了人间炼狱。值得一提的是:自一八六六年开始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发明了硝化甘油等一系列性能稳定且威力巨大的炸药,为两次世界大战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亦成为了破坏自然生态环境极大的帮凶。更为严重的是诺贝尔晚年留下遗嘱把二百五十五项主要是炸药的发明专利设立了科学界最高荣誉——诺贝尔奖金,在作为强有力的催化剂激励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同时,又更加激发了物理学科尤其是高能物理学的发展;物质分子、原子、原子核、电子、质子、中子、介子、光量子等以及放射性元素和原子核裂变的发现,促使二战后期美国“曼哈顿计划”变成现实。以美国犹太裔物理学家奥本海默带领团队制造出了杀伤威力巨大,破坏自然环境无比的核武器原子弹,因而奥本海默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原子弹之父。一九四五年八月六日和八月九日分别投下日本的广岛和长崎两个城市,显示出了对人类史无前例的巨大杀伤力和对自然环境无情的破坏力。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战后的日本在经济几乎崩溃基础上迅速崛起,在信息技术、计算机、电子产品开发制造和利用核能发电等一系列产业均创造出了奇迹,一度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被称之为第三次工业革命。进入二十一世纪到现在,人类虽进入了人工智能化机器人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但世间绝大多数财富却高度集中在极少数人手里。百分之一的人拥有全部财富的百分之八十二,全球八十亿人所面对的是陆地生态系统主体——森林资源的急剧消失,就连澳洲、非洲、及南美洲的亚马逊热带雨林竟连续不断发生森林火灾,物种急剧灭绝达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程度。地球表面二氧化碳浓度逐年升高所造成的温室效应加速了南北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工业废气、废水、废渣污染着空气、江、河、湖泊及地下淡水资源,日本竟毫无忌惮将核废水排进大海以致造成严重的海洋污染,地球上的原始病毒和人工化学病毒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局部战争仍在无休止的进行着,灭绝人性核武器可随时待发······。整个地球环境恶化达到了有史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程度。
三、《道德经》中人类必须认真参悟的生态智慧箴言。
老子“道”与“德”的释义:“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是形而上的实存者。“道”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源。万物皆由道生、万物同源;是指宇宙万事万物的发生、存在、发展、运动总的规律和总的法则。作为“三才”之一的人类理解“道”就意味着理解自然,从而顺应自然的变化,作为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准则和规范。
“道德经”原文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为天地之母”。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二十五章、“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原文的以上三个章节中所阐明的内容就是所总结“道”的基本道理。
在老子五千言的《道德经》中,提到“道”字就达七十四次之多。作为同一个时代对老子的崇拜者孔子,后来在《周易》系辞传第十二章有“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的论断。后来,西汉儒学大家董仲舒曾向汉武帝陈述;“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董仲舒这段话只能是迎合汉武帝的心愿而已,虽不能代表老子的全部真正涵义,但亦是说明“道”“大”之意。
德:是指个体(主要泛指人类)的道德准则,人类个体应遵循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老子强调人的内在的修养和品德的重要性,认为真正的“德”来源于对“道”的理解和践行。
传世本《道德经》划分为“道经”和“德经”共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但细细品读,道经篇幅中有“德”的成分,而德经篇幅中有“道”的内涵。
因“道生一,万物皆由一始”,即;“惟出太始,道立于一”故老子又把“道”称之为“一”。
《道德经》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为天下贞;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贞,将恐蹶”。
两千五百年前,老子以敏锐的洞察力和其过人的智慧,对“天”“地”“人”三才及自然界万物列中举了实体;并阐明了“得道”而天清、地宁、神灵、谷盈、万物生机盎然,侯王品行端正,忠贞不屈等一派正气之象;和“失道”而天裂、地废、神歇、谷竭、万物无生毁灭、侯王焦躁挫败,倾覆倒台等一派凄惨衰败后果…。联想到当下全球人类危机的生存环境,不由使我们细思极恐;当我们今天置身于古巴比伦、古楼兰遗址近观依稀可见的断壁残垣,和非洲的撒哈拉大沙漠的不毛之地,面对这些由历代人类“失道”“失一”的后果,更加对这位中华民族伟大的圣哲–老子肃然起敬,钦佩老先圣超越时空的洞察力。那么作为“三才”之一的人类,又如何“得道”,“积德” , 去顺应自然规律生存、发展、作为呢?《道德经》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这段讲述了天长地久的原因是它不为自己生反而长生,有德行乐于奉献人不在乎自身生命反而保全了自己的生命;没有利己之心反而成就了自己的私心;这不是能够抛开一己之私的缘故吗?这段确切讲述了乐于奉献的因果;譬如,人类乐于向大自然真诚奉献,大自然就会以优美生态的环境回报人类;这也既是和后来儒家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和佛家的“因果报应” 一脉相承。
《道德经》 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存,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其根。归根曰静,是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老子在这章讲的是静观万物生长各自轮回循环往复的道理,知常,就是知晓认识自然的规律、道理 ,不认识自然规律、道理去妄作是凶险的。知晓了自然规律和道理,就能容纳一切。容纳了一切,就能做到公正无私;公正无私,才能使天下归从,才是顺应天意,顺应天意,才能符合道,才能长久,终身都不会危险。 这章是老子“自然观”的体现和奉劝人类要 认识自然规律,“不妄为”的告诫 。
《道德经》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道”总是顺应自然不妄为的,所以才能够无所不为;如果侯王能遵守 “道”的原则,万物就可以自己孕育、生长、变化。如果万物自己生变化后产生了欲望,我将用 “道”的质朴来震慑它。它就不会产生自私的欲望了。一旦没有欲望,它将变的宁静,这样整个天下就会安定了。老子在这一章阐述了“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的生态实践观;后来孔子在《周易》系辞下传第二章对黄帝、尧、舜三位圣明君主治国理政方法的称赞有;“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意思是,黄帝、尧、舜垂着手无所作为就使得天下太平,这是取自乾坤二卦。这即是老子“无为而治”的实践观,无为而无不为亦是老子生态实践观大智慧。
《道德经》第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研究世俗的学问,伪善奸邪的思想就会一天天增多;修行自然的大道,自私的欲望就会一天天减少。减少之后继续减少,一直可以达到无为的状态。领悟了“道”的原理而且不妄为,就能做到无所不为。赢得天下的方式往往在于不妄为,如果有所作为,对民众实施严酷刑罚和苛政,就很难赢得天下了。
以上两章亦是老子“无为而治”实践观的体现和老子教化人类的智慧箴言。
《道德经》第三十二章;“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人做事应知道停止的道理,有时候知道停止方可避免危险事发生。
《道德经》第四十四章;“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过分珍爱名利就必定付出重大损耗,过多的积累财富,就会遭致快速失去。所以知足免遭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会免遭危险,所以知道满足就可保持长久的平安。
《道德经》四十六章;“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人世间的灾祸没有比不知足更大的,过错没有比一味贪欲更大。因此,只有懂得知足常乐的人,才会得到永远的富足。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所以灾祸里未必不隐藏着幸福,而幸福里则可能藏有灾祸。这种祸福交替的循环,是没有一定的准则的。谁知道它究竟是什么呢?本来是是正直的东西可能突然变成了虚假,本来是善良的东西突然变成邪恶。
《道德经》第六十七章;“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器长”。我认为,有三件宝贝应当是永远保持的;第一件叫做慈爱,第二件叫做儉啬,还有一件叫做不敢居天下人的前面。慈爱则视对人及美好事物尽力护卫,所以能产生勇气;儉啬则能蓄精积德,应用无穷;不敢为天下先乃是一种谦卑,这样就可受到人的尊敬。
《道德经》第七十七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自然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可人世间的法则不是这样,要减少不足的奉献有余的。
《道德经》第七十九章;“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天道虽然毫无偏私,却永远帮助善良的人。
《道德经》第八十一章;“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自然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圣人的行为准则是有作为而不争强好胜。
四、在《道德经》启示下,全球人类应践行的生态之道。
人类自奴隶社会形成至今四千多年的时间里,由于位居“三才”之一的人类“失道、失德”,尤其是“工业革命”二百六十年间对自然环境严重破坏;现在的地球已经达到无法自我修复的地步了,全球八十亿人类面对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如何自救呢?答案显而易见;老子《道德经》中的博大智慧、句句箴言,乃是全球人类认真领会和践行的法宝和自然生态之道。
1、遵循“道法自然”和“无为而治”生态治理智慧;
大自然的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复杂而庞大的整体,人类的一切,均来自于大自然的馈赠。人类一味向大自然无休止索取,就会引起自然生态失衡从而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引发各类生态灾难;恩格斯在《自认辩证法》中指出:“我们不要过分的陶醉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在尊重客观规律、自然法则前提下的有所作为。
2、知常、知止;人类要遵循大自然的法则去认识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去改造自然;对自己的行为懂得 “适可而止”、“止损”;不去盲目“妄作”。
3、知足、限欲;人最好的心态是“知足”,知足方可常乐。人的贪欲是永无止境的,道家讲;“万恶之源在于贪”,佛家把“贪”列为“五毒”之首;也正是由于人类的自私贪婪才导致今天的全球自然环境被破坏如此危机四伏;正如英国学者汤恩比教授所说:“在所谓大发达国家的生活方式中,贪欲是作为美德受到赞美的,但是我认为,在允许贪婪肆虐的社会里,前途是没有希望的,没有自治的贪婪,将导致自灭”。
4、“侯王得一以天下贞”;在古代,决定一个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很大部分是皇帝、侯王、权臣,而现代各国政要仍是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各国政要倘若“得道”引导人们按自然法则做事,不好胜好战,恩惠于民,这个国家人民的幸福指数就一定很高;正像乌拉圭前总统穆希卡,就是这样的“得道”者,他以最穷身份的总统把一个国家治理的和谐富足,国人幸福指数是最高的。
5、珍惜老子先生的“三宝”;对大自然一切要有仁爱、怜悯之心;特别是人类中的极少数富人对待大多数穷人更应这样;奉行“勤俭节约”避免奢侈浪费;做事行“中庸之道”“不敢为天下先”。
结语:两千五百年前,中华民族伟大的圣哲老子给全人类提供了《道德真经》这无穷的智慧瑰宝,让人类的子孙后代永远受益;为改变当下人类所处生存环境的危机指出了最为明智的方法,和切实可行的途径;人类应理智的觉醒,应“顿悟” “亟行”!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当下的人类应振作起来;“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痛下决心,知常、知止、知足;守静、守中、守正······以返璞归真的正直、善良之心态顺其自然、改造自然、回馈自然······与大自然和谐共生,让大自然(含全人类)的一切美好的事物延绵不断、天长地久。
本文作者:唐沂泉老师,山东省费县人,国内知名的易学理论与实践专家
作者撰于2025年9月15日
投稿文章,不代表华夏大易学社立场,如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自大易学社网(不注必究):https://www.cnddy.com/2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