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学说既是辨证哲学又是社会自然科学/张孝宗

我们为什么有人把科学和哲学区分开呢?为什么一直认为科学就是真理,而哲学就只是一种学说呢?我想就这个问题谈一谈自己的认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阴阳学说。

科学与哲学是密不可分的,它们只是在理论上、文字上、教育宣传上分割开了。但是,现代教育都已经把世界割裂开来进行教育,没有给学生讲优秀的传统文化智慧,失去了中国古老文明文化的教育,以至于现在的大学生就我们中国优秀文化阴阳学说都不了解,最多能背几首古诗或者是名人故事,一味的追捧西方文化,失去了真正而普遍联系的思维方式。没有哲学思维,就没有科学的进步,所以哲学应该是一切科学之母。是不是这个问题应当让我们反思,我们一经提出阴阳学说的话题,似乎就有一些人拿着科学的令箭去攻击,并且口出恶言,反把它说成是封建迷信学说,真的让人悲哀。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老的优秀传统文化,它是真正的自然科学,它是人们在长达几千年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整体形成的哲学体系,它是真正而朴素的唯物主义。中国传统哲学阴阳学说,因为它没有细化的语言,可以说是一部完整而朴素的哲学。哲学其实是学说,是用于传播的。主义是意识形态,它不是学说,而是构成人们意识的一部分,因此不管阴阳学说,还是阴阳学说的语言如何的简单,它与辩证唯物主义在传播后,构成于人与社会的意识形态的结果是同样的,会有细节或外在表现上的不同,辩证唯物主义想到是矛盾、量变、质变、物质、意识等名词,而阴阳学说想到是阴消阳长、阴阳互根、五行相生相克等名词,但是这些名词表述的自然规律又是一致的,是阴消阳长阴阳互根,也是矛盾对立统一,它既是物质的,也是五行的。

名词只是人的意识加于自然规律的物质上而已,不能因为名词的不同而有朴素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区别,主义它不是学说,它是意识形态,这就是最根本上的区别,如果不明白这个区别的实质是只关注文字的表象而无法深入表象的本质。

五行既然是古代自然科学中的概念,那么它就是一个哲学名词,而不是科学名称,那么五行定义古人把宇宙万物划分为五种不同性质的事物,也就是水火木金土五大类,它不能与原子、分子这类科学上的名词相类,而是哲学的名称。

既然五行是哲学名称,那么就不是一种具体的形质,它与物质这种哲学含义就是同类,是对客观世界的高度概括,这就充分证明阴阳五行理论也是具有高深的哲学内涵,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真正体现,是完全对客观世界观察后总结出来的普遍真理。

同时它与辩证唯物主义更为进步的地方就在于它指导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并保障了中华文明发展从未发生过断层,而在实践中不断证明其先进性与科学性。阴阳五行理论可以融合辩证唯物主义分析优势而更深入人心。

辩证唯物主义作为哲学部分,我们必须重新地审视它,因为当初创建这项学说时,都是在没有时间的前提下形成的,而中医及中国哲学论述,是几千年的实践活动中总结而形成的。阴阳五行的理论的哲学意义,在于认识到唯物,认识到整体,认识到运动,它们应用到的思维,既是客观世界的总结,而且经过了长期时间的检验。

实践证明,传统哲学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我们一定要与时俱进,要更改部分不恰当的表述,现代中国很多问题和古老中国并不是完全一样,我认为,在古代并没有科学这一名词,科学这个名词也就是存在或发现百年时间,在没有得到成功的阶段,就以为不是科学,这就导致了这种错误理论概念导向所形成演变。

假如我们说物质与意识是一个整体,那么物质能动性与意识的能动性是哲学的整体,它不能偏于某一项,正则治,偏则害。而阴阳学说,阴阳心学都充分体现了整体客观的辩证法则,你还认为它是封建迷信思想吗?

辨证与朴素就不是两个相同范畴的概念,不能进一步对比,比如辩证唯物主义与朴素唯物主义(阴阳五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本质与朴素唯物主义的本质都是客观存在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现象、形式就与朴素唯物主义的现象与形式就不相同。前者的理论与阴阳五行的理论形式是不同的表现形式。但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与阴阳五行理论存在着详略关系,可事实上这种详略关系并不会使思维的实践产生区别。

现在很多时候我们讲说阴阳的学者不说矛盾的话,说矛盾话的人不讲阴阳五行的话,往往只注重概念形式,而忽略了学说本质规律,更不用说将阴阳五行说成伪科学……今天我可以郑重的告诉大家,它不仅是哲学,而且是中国优秀传统哲学,它是指导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的思维模式,只是没有智慧的人无时无刻都在用,而不自知罢了。所以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

那么什么是科学呢?科学是建立在可检验的解释和客观事物的形式、组织等进行预测的有序知识系统,是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就我们现代社会而言,根据科学反映对象的领域,主要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形式科学和交叉学科。科学对象是客观现象,内容是形式化的学科理论,形式是语言,它主要包括自然语言和教学语言。

现代科学通常分为三个分支,1:自然科学2:社会科学3:研究比较抽象的形式科学。科学研究在我们新中国成立以后才被重视起来,科学具有可验证性,主体间的可验证性是所有科学知识创造的基础,当然科学领域也并不是没有瑕疵的,它也有一些“边缘科学”、“伪科学”和“垃圾科学”。它们一般会伪装成科学的研究推测领域,试图声称其原本无法实现的合法性,所以被称为“伪科学、边缘科学、垃圾科学”。

总的来说,科学是反映世界本质与规律的理论与实践,它包括概念、命题、原理与理论体系,其对象是客观本质和客观规律,内容是科学本质与科学规律,形式是语言,科学和科学理论是同义的,在中华民族整体论的思维方式看来,科学是一个整体,它不等同于学科,也不等同于分科,不同类别的科学之间的区别,都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而哲学是关于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的学说,是在具体各门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具有抽象性、反思性、普遍性的特点,哲学的把根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根据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唯心主义哲学和唯物主义哲学款两大对立派别。人和世界的关系问题已称为当代哲学研究的重大问题。

哲学的定义其实也一直存在争议,这些争议随着理事而不断的扩张,且根据不同的时代对不同问题的兴趣而改变着。我们一般认同哲学是一种方法,而不是一套主张、命题或是理论。哲学的研究是基于理性的思考,寻求能做出经过审视的假设且不跳脱信念或是纯粹的类推,不同的哲学家对推理的本质有不同的想法。

中国几千年来的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人民创造的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因此,古代先哲借助阴阳五行学说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的各种现象,来用以指导总结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这就形成了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的中国中医学理论体系。

阴阳学说是以自然界运动变化的现象和规律来探讨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的变化,从而说明人体的机能活动、组织结构以及相互关系的学说。这种学说对中国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我国古代的天文、气象、数学、易学、化学、物理等也都是在阴阳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阴阳学说的概念就是任何事物均可以用阴阳来划分,凡是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而相对静止的、内藏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属于阴。阴阳是相互关联的一种事物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自然界任何事物或现象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互根互用的阴阳两个方面,阴阳是相关事物或现象相对属性或同一事物内部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并不是处于不变的状态,而是始终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阴阳相关,分析事物或现象,它应该是在同一范畴、同一层次或者说是同一交点,在相关基础上,而不相关的事物现象不可分阴阳。

阴阳的普遍性是说相关的事物或现象,都可以用阴阳对其各自的属性加以分析。

阴阳的相对性,是指各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

阴阳可分性是指阴阳之中可再分阴阳,如:白天的上午和下午,晚上的前半夜和后半夜……

阴阳学说有以下特点:

  • 阴阳交感,交感指阴阳的交互作用,相错则是指这种互相作用十分的错综复杂,阴阳交感是万物得以产生变化的前提条件。
  • 阴阳相反,阴阳的对立制约,古人称之为阴阳相反。(1)、指阴阳属性都是对立的、矛盾的。(2)、指在属性相对立的基础上,阴阳还存在着相互制约的特性,对立的阴阳双方相互抑制、相互约束,表现出阴强则阳弱,阳盛则阴衰的错综复杂的动态联系。
  • 阴阳相成,阴阳互根互用,古人称之为阴阳相成。它也是两个方面,(1)、凡阴阳皆相互依存,即阴、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如:上阳下阴。(2)、在相互依存的基础上,某些范畴的阴阳还体现出相互滋生、相互为用的特点。
  • 阴阳平衡,消和长指阴阳两者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之中,所谓“消”就是减少,所谓“长”就是增多增长,指的是数量的变化,它们的关系也有两方面:(1)、阴消阳长、阳消阴长:表现为阴阳双方的你强我弱、我强你弱,这种形式主要是和阴阳的对立制约关系相联系的。(2)、阴阳皆长、阴阳皆消:表现为阴阳是矛盾统一体的,我弱你也弱,我强你也强,主要是和阴阳的互根互用关系相联系的。阴阳平衡是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一定限度内、一定时间内进行的,这种消长运动往往不易被察觉,或者说变化不明显,事物在总体上仍呈现出相对的稳定,这就是平衡。
  • 阴阳转化,阴阳的相互转化是指在一定条件下阴阳可各自向对立的属性转化。它主要是指事物总的阴阳属性的改变。阴阳转变一般都出现在事物变化的物极阶段,我们叫它物极必反,就是到了极点、极限、顶点,这才是促进转化的条件。
  • 阴阳属性,这个我们大家都有所了解,向光者为阳,背光者为阴,运动的喂养,静止的为阴,明亮为阳,晦暗为阴。

综上所述,阴阳学说思想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唯物辩证哲学,我们生产和生活中都可以触及到的方方面面无不在阴阳学说之中,只是人们没有觉察感受到而已。所以我们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只有文化自信才能学到更多的文化知识,才能不断地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志气。

作者:张孝宗,河南省洛阳市人,长期从事易学文化研究,并致力于弘扬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投稿文章,不代表华夏大易学社立场,如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自大易学社网(不注必究):https://www.cnddy.com/1328.html

(21)
华小易的头像华小易特约采编
上一篇 2020年10月12日
下一篇 2020年11月18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大易学社

2022052108253076

投稿邮箱:cnddy@163.com

商务合作:ccymg@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的9-18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