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与北斗七星

蒲善华

前   言

地球人很少不与宗教人士接触的,在下接触最多的是道教人士。曾试图了解各自的教义核心,个人认为:伊斯兰教的核心观点是“中道”,有一次在电视里见他们教中一位领导也如是说;儒教的教义核心是“中正,孝义和秩序”;耶稣教的核心是“担当”,你看耶稣为弟子担当责任,死罪不逃,活罪也不免,没有担当精神是办不到的;佛教的核心是“放下”,是“无”,色声香味触法,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统统放下;道教的核心教义《道德经》主旨是奉献与和谐。要奉献,必须奋斗,要有大为大自在;要奉献必须节约;要和谐必须谦谦君子“不敢为天下先”,要奋斗必须要有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必须具备必要的社会条件。老子在《道德经》中以“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为核心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论述。

第一章 道的特殊性与多元性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一开篇就明确指出,他讲的道与其他的道是不同的。他不仅有一般道的共同性,更有不同于一般道的特殊性。本不应该用道来命名,由于语言的欠缺,人类思维的落后,勉强用道来命名,因而是强为之名曰道。

老子之伟大,在于《道德经》之伟大,《道德经》之伟大,在于短短五千言,让后人不知道要用多少个五千言来诠释,并且永远言犹未尽。

《道德经》没有西方古典哲学的那种逻辑性的严密和语言之思辨;

《道德经》没有佛学的那种身临其境的虚幻和浪漫;

《道德经》没有儒学那样的现实实用和直截了当;

《道德经》在老子生前死后的相当历史时期,没有儒学和佛学那样彰显。

可是,两千多年后的今天,老子之学《道德经》却赫然而显,走出国门,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道德经》被历代学者称为玄学。玄者,神迷之谓也,道之玄不仅有神迷性,更有像水和空气一样的无限可塑性,还有像水和空气一样的普遍适用性和不可或缺性,是物质但有精神,道是有思想的物质。老子在道德经中揭示了一个不可思议的道,并以玄喻道,以玄贯德。老子所讲的道,与同时代的哲学不同,其他哲学所讲的道,是作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提出的,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代称。老子所讲的道:是一种物质世界的未知物质,这种物质在天地之前就已经存在了,“象地之先”。天地万物是他生出来的;他的含义是多元的,不是一元的;他能够接收世界所有物质。生物和无生物的信息,并且根据各自的特性给以反馈,用自然的力量予以奖励和惩罚,他是有“思想”的物质。

历代学者,把《道德经》中的道解释为世界本源,对这一点在下一直不敢苟同,玄也一样,也是多元的,既有神秘莫测的念义,更有对事物的概括和抽象。

因为道的特殊性,多元性,物质性,所以老子把自然现象归之于道,而不委之于神,老子将道认定为“惚兮愰,愰兮惚”的无机化的虚幻,而不是人格化意识的虚幻,《道德经》中没有人格化的神,在下认为:这才是老子伟大之所在。

现代,因老子的自然无为联想到了大工业带来的环境破坏,由道之玄想到了无线电波。

科学发达如现代,我们还没有发现可以接收所有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东西发出的信息,并作出物化的反应,老子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发现了;直到现在我们还没有完全明白大工业对环境的破坏,老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发现了。

所有一切,让我们确确实实感受到了老子之伟大,《道德经》之伟大。

《道德经》中,老子将道作为多元概念,在讲述他的本质的时候,道这种未知物质不仅能接收各种信息,根据各自的特性给以反馈,并以自然的力量予以奖励和惩罚,把道作为世界统驭者来警示世人,从而达到规范世人的目的。这是老子道的概念(精神),同样玄也是一样。

道的多元,产生了多元的宇宙,产生了多元的世界,产生了多元的物质,也产生了多元的思想和学说,产生了多元的宗教和哲学。因为多元,就产生了对立与统一,就产生了事物的多角度看法,多种处理方法。但是,有一点就是有无是循环的,这就是今天人们已有共识的质能互换定律,善恶是对应的,互衬的,道是“公”性的,人是“私”性的。“道损而余而补不足”,是共赢思想,是“共同富裕”“共同进步”的路子,是和谐之路;人却不然,走的是“损不足而奉有余”的趋炎附势的矛盾制造激化再制造再激化的恶性循环之路。

道的无为而为,以水最为接近,所以老子讲水“几于道”,水处众生之所恶,为众生服务,绝不与众生争利。同样,空气也一样,这两样东西任何生命都离不开。但是,任何生命从来都没有尊重过他们,众生只知道向他们索取,对他们驱使破坏,难道是他们的力量不够大吗?不是的,人们将最厉害的灾害比作“洪水猛兽”,可见水的力量之大;空气呢,它要发起威来水也得供他驱使,飓风,海啸可使无数生灵毁于一旦。道还反对“自以为是”,做了一件事情后,沾沾自喜,夸夸其谈,无限吹嘘,不断拔高,试图以此去指导后来人,千万年的历史不停证明,没有一种学说是永恒的,也没有一种理论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唯有道的“和谐”可以。于多元的世界,需要多元的理论相互包容,互相借鉴,互相融合,才能平衡与和谐。谁要打破平衡与和谐,带来的一定是灾难。

道主张无为而为,前一个“为”是自我的“为私”,后一个“为”是社会的“为公”,所以,老子讲“我(上)无为(私)而民自化”,“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也就是后来人们讲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也就是民间以前的“组看组,户看户,群众看干部”所表达的思想。“圣人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宾”。(侯王)领导者若能无(私)为,而(民)无不为(公),人民的思想素质将得到提高(自化),国家和民族将有大为而强盛。

道主张为而不辞,时代在变化,过去的经验只能作为参考,千万不能陷入经验主义的泥坑。

道主张为而不持,功成而勿居,“功成身退,天之道”。反对天下是我打下来的,我理应子子孙孙永远坐天下,这便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劣根之所在,也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家天下思想的劣根之所在,老子主要是无为(私)的思想理念,是大为(公)的天下为公,绝不是“无政府主义”和轮流坐庄的“异化民主”,因此老子反复讲“天下神器,不可与人”(国)邦之利器不可以借人,强调政权稳定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人们因有(私)为,往往背“道”而驰。

第二章  道的神秘性与科学性

人们是如何知道“道”的呢?是老子的五千言《道德经》。老子是如何知道“道”的呢?是他看(观)见的。“道”看得见吗?看不见的,老子是通过看(观)见到的事物修悟出来的。无数学者称《道德经》为哲学,几十年来我一直不以为尽然。

老子看见了什么呢?

老子“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的修悟,看到“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老子看见世间数不清(芸芸)的万事万物都要回到他的本来状态(根),回归本来状态叫作静,静是天道所归的命,天道所归的命叫作常(规律),知道万物归于常叫作明(白),认识不到万物最终归于常,抗常行事就会招来祸端(凶),知道了常这个概念的内涵(容),进而就知道了常的实质是公平,公道,能够公平公正对待天下万事万物,就能够得到天下万民的拥戴而成为管理天下的王。王顺天行事就可以得到天的庇佑,天是道所生,道是永恒的,合于天即合于道,所以按它行事终身(没身)都不会出现危险(殆)。

老子看到了道的公平公正,公的本源是道。作为统治者的王,应顺天行事,不能为私而背道而驰,背道而驰,以一己之(私)为行事的人和集团。他们的覆灭只是时间而已,用无(私)为的民族精英,去管理国家,国家一定会兴旺发达,因此,道认为(上)无为(私)而(民)大为(公)。用有为(私利)的人去管理国家,他们必然贪污腐败,中饱私囊,搞得民不聊生,民怨沸腾,后来的结果一定是身败名裂,人财两空,因此道主张“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反之必然“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道反对为(私)而辞,对成绩夸夸其谈,文过饰非,太作表面文章……人们只要稍微留意就会发现,谁在台上讲得最漂亮,谁的工作一定做得差劲,谁在台上将廉正讲得唾沫横飞,他极有可能是个贪官。圣人处事为(公)而不争(功),因此,老子明确指出“信言不美,美言不(可)信。”“轻诺必寡信”,对人民开空头支票,一定失信于民。

道主张为(公)而不持,长而不(主)宰,这一点最为重要。历代革命者(造反者),在开始的时候,无不以“天下为公”为己任,称天下人为“兄弟姐妹”,成为统治者后,马上变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兄弟姐妹立即成了“子民”,稍不遂意“子民”立即变成“刁民”,当家作主的“主人翁”,变成了“老百姓”。

“人民”和“百姓”,这两个词表面看起来没有什么区别,实质上它们有着本质的区别,“人民”的时代,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官员是“人民公仆”,“百姓”的时代,官员是百姓的爹娘,是人民的老爷,最小的官都是百姓的“父母官”,“人民”成了“百姓”后,成了官员的儿子和孙子。因此,官员们压迫剥削老百姓,欺压老百姓是“正常的事情”,时间一长,群众开始麻木,“官打民不羞”的思想慢慢泛滥,几千年的“官打民不羞”的思想养成了民族劣根性和奴性……

道是公平的,永远为公平而努力,让众生“和其光,同其尘,”将万事万物清楚的记录下来,“湛兮似或存”,对其中过分者施与奖惩,“挫其锐”以便“解其纷”,并反复告戒,一定要依道而行,过分作恶多端一定是“强梁者不得其死”,老子反复强调要将这些作为反面教材(吾将以为教父),认为道对所有人来讲都是宝贵的,是“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老子反复强调“天地(因)不自生,故能长生。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断的求得自身的超越,以水为例,指出“夫为不争,故无尤。”

老子告戒人们做事一定要小心谨慎,“若冬涉川”。

这些老子所言是怎么来的呢?是推测,臆想,还是胡说。他虽说是他看见的,显示了他的神秘性,同时也昭示了他的不可信,若果没有具体的事实基础,或者说科学核心,老子的《道德经》只能是胡说。

老子是绝对不会欺骗我们的,几千年来他的科学性,人们深信不疑;他的哲学逻辑,人们深信不疑;他的哲人思维,人们深信不疑。虽然深信,是对老祖宗尊敬条件下的深信,有盲从和迷信之嫌。所以几千年来,尊崇者有之;怀疑者有之;反对者有之;半信半疑者有之……。老子自己也讲“上士闻道,学而时习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12345

其实,老子在《道德经》中已经明确地告诉了我们,“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许多学者将此称为“哲学”,不知老子以为然否,反正有人不信,在下也不相信。认为他是“科学”,是“自然科学”,是最伟大的“自然科学”,是产生哲学的基础,是“哲学之母”。

历代有修为的道学家,不停地探讨,求索,修悟,终于发现了一个线索,古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的论断,找出了“地法天”的科学实证,确凿的事实基础,找出了天地相生(法)的宇宙力学对应特点,更有许多发现,不仅证明了他的真实性,科学性,更证实了他们对于众生,特别是对人的实用性,人对他们的适应性,通过适应达到天地人三者和谐的科学性与真实性,并由此产生许多的“学”和“术”对人的指导性(在下《中国“学”与“术”>一文中有过探讨)。在这方面,贡献最大的当属“中国道教”的历代仙师,它们将这些真实性和科学性,总结成了“北斗神咒”:北斗九星,中天大神,上朝金阙,下覆昆仑,调理纲纪,统御乾坤,大周天界,细如微尘。(在下《周易探源》一文有过探讨。)

在古圣先贤的基础上,在下用现代文图形式组成了一篇小文章,以《中国地理学》为名发表在中华周易协会《龙年国际堪舆专家论坛论文集》上 ,算是对老子“五千言”《道德经》的回报。将《道德经》的科学核心用现代文图形式部分昭示世人,祝愿《道德经》的研究工作从此走上科学发展的“大道”。

由于没有必要赘述,在下只将图形附在后页,以供参考。

231

第三章 道的国家构架与稳定目标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怠,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处其一焉”。“故立天子,置三公”。

道是久远的,先天地而生。

道是永恒的,独立存在,周而复始地运行而永远不停。

道生天地,而天地生万物,(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天地万物的母体。

我们不知道道从何处来,不知道道为何物所生,也不知道道叫什么名字,只好用一个字代表他,把他叫作“道”。

道的本质是大,大的含义是无边(消逝),无边的含义是遥远,遥远的含义是回到起始之处。道是循环的,矛盾是互换的。

因此,天称为大,地称为大,道称为大,王的本质也是大,天地之间各块(域)中皆有四大,王这一大,起的作用就是管理万物,老子通过“致虚极,宁静笃”的修悟,发现道(理)通过天这个载体来实现,天(理)通过地这个载体来实现,地(理)通过人这个载体来实现。所以,在下在《中国地理学》一文中讲“地是天理的载体”,而天理天道通过“王”来执行,道在大大小小的“域”中立天子,置三分,拜大将,组成层层管理构件,这已经是国家的概念了,老子国家政府的概念非常彰显。

王按天地规律管理万事万物,最主要是管理众生中的人,制定法律,提取税收。老子不是“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无政府主义者”,他只是告诫王们对人民要宽容,要善待,要以身作则,要树立好的榜样。收

税要合理,不要横征暴敛,管理要有秩序,不要随心所欲。老子特别指出,“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有(私)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生生之厚,是以轻死。”“不可代大将作”,要有序管理,各司其职,否则“代大将作未有不伤其手者”。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老子借轻重静躁的矛盾关系,对王进行劝诫,“君子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管理国家怎么可以轻率行事而置国家于不顾呢?治理大国要稳妥,“治大国若烹小鲜”,不可冒进浮躁,要知道“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合抱之木始于毫末,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管理国家的干部要小心处事“若冬涉川”,防冰之将逝。老子指出,轻率浮躁动摇国家根本,自己也将失去领导地位。所以“圣人常善救人,故人无弃人,常善救物,故物无弃物”。对广大人民群众要一视同仁,要真正做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办事要公正,这就是遵循了道(袭明)。

道要求为而不辞,不要自我标榜,不要搞个人崇拜,要多做少说,说得天花乱坠的大师,是不值得尊敬的,他们“博而不知(识)”,他们“美言不(可)信”,教育人们要“不贵其师,不善其资”,有成就的人,一不要过分吹嘘,二不要仗势欺人,要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若愚,这些看起来很“痴迷”,实质是一种“境界”。

老子自然无为(私),普救众生与佛祖清净无我,普渡众生是同一事物的两种表述。

老子告诉我们,道的法则是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循环往复,这与佛祖“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又是一事各表。因此,水几于道,柔能得道,善与柔才能使社会和谐,曲则全,才能各方受益,这与当前中国建立和谐社会的共赢(共同富裕)的内外政策有异曲同工之妙。

老子主张依道而行,不能因私利而巧取豪夺,“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行),”“天下神器不可与人,为者败之,执者失之。”不依道行事,去夺取政权的人,必定失败;掌握政权的人,不依道行事,必然失去,“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政权频繁更替,权力过度分散,都是灾难,“大军之后必有凶年”,执掌政权(神器)的人,“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哀吾宝,要有哀兵意识,要知道骄兵必败的道理,轻敌而使国家利益受到损害,同样是罪人。因此,“鱼不可脱于(深)渊,邦之利器不可以借人”,不如此,国将不国,国家军队一定要管好,国家政权一定要掌好掌牢,否则今天这里动乱,明天那里不安定,必将造成“民无主”,破坏了道的正常秩序,这些必定是因某些人为私利而造成的,这是不可取,是背道而驰的。个人的背道而驰,将使他身败名裂,“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国王)统治集团背道而驰,会导致社会动荡,制造自己革命时的社会条件,而导致推翻自己的新一轮革命,历史上朝代的更替,本质上他们(统治者)自己才是自己真正的掘墓人,当然,这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速度的快慢直接决定覆灭的迟缓。当今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在反腐维稳的过程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回归了道的特性,期盼中国和谐稳定局面的尽快实现。

老子的稳定的国家局面并不复杂;

立天子,置三公,有大将(管理干部);

有合理的税收。

(上)无(私)为民自化,在一批不脱离群众,大公无私的干部优良榜样的带领下,人民素质不断提高,毛泽东也曾强调过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是决定的因素。

(上)无为(私),而(民)大为(公),一切以人民利益为主,一切以国家利益为主,团结全国人民,共建稳定富强的国家。

天下神器不可与人,邦之利器不可以借人,政权稳定,国家巩固,人民安居乐业,“居善地”,达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税收制度比较合理,对人民不要过度搜刮,让人民解决温饱,不要使“民之饥”。

军队是用来保护国家的,不要在人民身上乱用武力,对人民中间的矛盾要依法(道)行事,不可乱用军队,要“不得已而用之”。什么都有一个限度(法律规范),超过限度,就是走向发面(远曰反),要人民生活富裕,热爱祖国,不轻言其死,如果高压过度,“民不畏威,(国家政权)大威(胁)至矣”,民不聊生,铤而走险,“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的时候,麻烦就大了

老子故国,中华大地,以前背道而驰之事,逐步有所改善,或者说基本回归了正道。未知老子以为然否。当然“治大国,若烹小鲜”,不可急躁冒进,国家无小事,人民无小事,外交无小事,期盼(上  )要小心处理。“若冬涉(冰)川”,小心“冰之将逝”。稍不小心是会出大事的。

第四章 道的奋斗与节约本质

不少学者,总是将无为解释为不为,这是对老子的大不敬,也使《道德经》读起来索然无味,矛盾重重,杂乱无章。老子的“为”有时作动词讲,有时作名词用,概念跟道一样是多元的,(上)无为(私)而民自化,是动词。(上)无为(私)而民大为(公),是名词。民大为国家才能发展进步,才能强盛。民有大为,富国强兵,国家在世界生活中大有作为。即是今天的“话语权”,否则“弱国无外交”,只好任人宰割,我们强大了,不谋求主宰世界当老大(长而不宰),但是,若果(国)民无大为,只能任人“宰割”,中国以前一个历史时期就是这样的,让人想起来痛心疾首,不堪回首,是老子所不愿看到的,我们长(大)而不宰,但绝不能任人宰割,若果我的看法与老子不合,求老子谅。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为盗夸”,会导致“田甚(荒)芜,仓甚(空)虚”。

老子认为,治理国家,管理人民,祭祀上天,没有比节俭少费,更符合道的原则了,办事情,只要按照节约的原则,才能提早顺从道(早服),尽快按照道的原则办事是重视积德的行为,重视积德,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没有攻不克的难关,没有攻克不了的难关,就不会激化矛盾(莫之其极),矛盾不激化到不可收拾的状态,国家就是安定的。

节约,现代人讲“少花钱,多办事”,道教讲“节饮食,可得道”,老子则认为节约是治国安邦的根本方针,是“有国之母”,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治国大方针,是国家深根固袛的长生久视之道。看来我们与老子还不是一个境界,惭愧的很呐。

与节约相对应的是浪费与奢靡,历代的造反者(革命者),他们在造反前,大多是穷人,生活很困难,是不能聊生的民,一旦成功,便控制不住地捞一把,吃回来,穿回来,捞回来,穷奢极欲,将把他们拥上统治者宝座的人民大众逼成了新一轮的革命者,为自己的灭亡创造了条件,自己成了自己的掘墓人,历朝历代的王朝更替,莫不如是,到了“朱门酒肉臭,道有冻死骨”的时候,到了茅屋为秋风所破的时候,便为时已晚,徒唤奈何!

前几年,国家统计出中国一年的浪费总量,让人不寒而栗,好在当局亡羊补牢,兴起了节约的光盘行动,终于让人松了一口气。但愿看在国家的大面子上,少浪费一点,积点口德吧,个人和国家皆能长寿。

因为贪欲,因为(上)有(私)为,因为大肆浪费,入则“顿吃一头牛”(岂止一头牛),出则“屁股坐栋楼”。治国不行正道,为保护自己的私利,不让人民这样,不让人民那样,“天下多忌讳,而民弥穷”,武器管理不当,导致“民(间)多利器,国家之昏”,是国家不安定的重要因素,是恐怖分子凶器的主要来源。

老子看来,节约无小事,是治国安邦的大方针,是有国之母,祭祀神灵,都要省之又省(莫若啬),老子特别批评干部吃喝风,认为民之饥,是他们(上)食税之多造成的,这里老子讲的食税(不是收税),国家是他们吃穷了的。

老子心目中,从来没有人格化的神,历代道教圣贤也强调节约,除“节欲食可得道”外,历代道学家主张“大道修心”。

现代人总结出来的养生之道,也是节约与奋斗,叫做“管住你的嘴,迈开你的腿”, 有意思吧,道真的无处不在。

第五章 道的奋斗与奉献精神

道认为“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道而取,为爱而用。老子强调我(上)无为而民自富。(上)无为(私)方能带领人民群众“致富”奔小康,大有作为。

对个人来讲,老子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死而不亡谓之寿”,佛教也好,道教也好,主张的都是护国佑民,道教的主要目的就是护国佑民,护国佑民,国家安定团结,人民安居乐业是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从张天师开始历代教主的最高使命。历代的神仙,菩萨尽都是生前为众生做过无数好事(普救众生,普渡众生)的大圣大贤,与其说他们是神仙,不如说他们是普渡众生而永远活在众生心中的大善至善之人,是永远受众生祭祀的“死而不亡”的长寿之人。

老子“与人愈多己愈多”的奉献精神,道教的“慈航真人”,佛教称观音菩萨,不仅大爱大善,能观世音救苦救难;而且大能大为大自在,方能无尽地普救众生。“救人无弃人”,这是奋斗与奉献的统一,奉献是爱的体现,奋斗是奉献的基础,不自私而奉献,是最大的“为”,这是成功人士应当效法的榜样,他们有能力(大自在),再有大爱心(善),他们一是能成为“死而不亡”的圣贤。

因为爱是善的行为,善是道的基础,是仁的体现,更是养生的不二法宝,最高境界,所以邵逸夫先生在百多岁仙逝后,世界给他最为崇高的评价“富而仁,仁者寿  ”。这是最高评价,最高表彰。

无数的人和事证明了一个真理,中国本土《道德经》是中华民族精神“性本善”的升华。历代圣贤,大仁大善,雷锋,焦裕禄,邵逸夫,……等等等等,他们不一定读过《道德经》,他们自己就是永恒的“道德”的组成部分,是《道德经》的组成部分。

第六章 道的奋斗与和谐精神

老子的《道德经》阐明了和谐社会的重要,要建立和谐社会,就要公平,“不敢为天下先”,大家和平相处,友好往来,礼尚往来。要达到这个目标,官员(上)对人民群众要一视同仁,要“不贵人之师,”要“不善人之资”。对有成就的人的尊重不要伤害人民大众;对局部理论观点不要人为推波助浪,使之“放之四海而皆准”。对有专长的人的使用,让他们在自己的领域,取得更大的成就,因为他们在他们的领域是专家,但在其他领域却未必如此,那样会出乱子的。例如:在房产领域一些所谓的专家学者,长时期地胡说八道,人为炒作,导致房市出现混乱局面;文艺界艺人不切实际地吹捧,使一些有成就的艺术家,害怕默默无闻而求上镜率,企图以不光彩的途径而达到艺术家的影响力,而使自己的艺术永远不到家,也有一些艺人晕头晕脑,真以为自己能代表中国,甚至有人触碰法律的高压线。因此:一些人身陷囹圄;一些人身败名裂;一些人终身成为“戏子”;一些人在外国找爹娘,在中国挣钱粮,甚至有个别人反过来恶毒攻击生他,养他,培育他的祖国,这种人自以为洋洋得意,其实他们连狗都不如。有网友评论这种人“见过不要脸的,没见过这么不要脸的”……

值得庆幸的是也有许多艺术家,知错而改,善莫大焉,敢于面对大众,使他们的形象如日月之蚀而更加高大;更值得庆幸的是,越来越多因学业和事业走出去的人,有成后回归祖国,报效祖国……

因此,老子“绝学无忧”,不是讲不要其他的学术观点,并不主张罢黜百家,独尊道术,人为拔高XX为众教之主。

所有人都是平等的上天儿女,因此,应和谐相处,老子提出了不妄自为大的“不敢为天下先”的和谐的基础观点,并把他作为“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道的三大法宝之一。严厉指出,若果“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

老子《道德经》中反复论述柔和道,曲则全,非常严厉的对 妄自尊大,欺压众生,背道而驰者讲,只有死人才坚强,“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蛮横霸道的人是走上死路的人,离死不远的人。千万不要有权的拼“章子”,有钱的拼“银子”,有力的拼“定子”(拳头)而自行死路。

老子讲“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其无以易之”,天下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而在攻击坚强东西中没有什么比水更有力量,水的攻坚力量,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替代。水的柔弱,水的不居高,水的不妄自为大,使水终归大海而成大器。水能最大限度体现和谐相处,处于团结状态,所以“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车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一节是整个《道德经》中最难懂的地方,是最为矛盾的地方,是最不能与全书衔接的地方。请看:“小国寡民,多出的地和人怎么办?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其他国家来侵略怎么办?你不能保护你的国民,民不远徙逃难,是重死还是等死?有车不乘,你傻呀?甘其食,美其服,你不是强调治人事天莫若啬吗?鸡犬之音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你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已愈多,帮谁呢?

到此,读不下去了,理解不了老祖宗,认为老子当时有点迷糊了,或者在尹处喝了点酒什么的,又不好批评老祖宗,有些学者干脆为老子諱 。

国这个概念,古人与现代人是不同的,有地方,封地的概念。如果用现代的概念来读,老子便不谅,他的国一定被侵略而亡,与他先前讲的“天下神器不可与人,邦之利器不可以借人”的巩固国家,富国强兵的观点相对立。因此,老子本意绝不如字面,也可能“正言若反”。

还有老子所言是他看到的,不是他想到的,老子用比较偏重的语言强调的是让人回归于“纯朴”而非“结纯”之原始,是安居乐业的富足感,而非提倡浪费和奢靡,不如此,因奢而破坏了“有国之母”,引来天下大乱。

老子在《道德经》最后以总结性语言,强调众生不要被花言巧语所欺骗,“美言不(可)信”,不要被夸夸其谈的人所欺骗,说得天花乱坠之人不是好人,巧舌如簧的辩者不(是)善(人),不要盲目相信专家教授,他们“博(学)而不知(识),他们的著作,旁征博引,不就是抄吗?真知灼见并不多,“博者不(会有)知(识)”,大道至简,圣人不积,成功者要助人为乐,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既以为人,已愈有,既已与人,已愈多。”再次总结要想社会大治,“生而不有,为而不持,长而不宰”的道理,“为人”“与人”互相帮助是天之道,是圣人的为人准测,是(圣人)社会精英们的治理社会,保证安定团结的最高原则。

145

第七章《道德经》与北斗七星

《道德经》被无数的人读了两千多年,在下也读了近五十年,是一本看起来很好懂,而从来没有人全面读懂过的书;是能在书中获得很多知识,但实在不知道是什么知识的书;是像水一样我们喝一辈子,却并不知道水为何物的书;是像人生活一样,生活了一辈子仍然不知道怎么生活的书;是像爱情一样永远都在讲爱情,永远不知道什么是爱情的书;是像幸福一样,天天讲幸福,却不知道幸福在哪里的书;……

《道德经》读起来杂乱无章,又不敢批评老祖宗,只好将他归于“神迷”,然而,老子却并不将他的“道”归于神,而是归于“玄”,而玄讲起来比神更加“神迷”。说他是科学吧,他讲人事;说他“神迷”吧,有时很具体;说他具体吧,抽象无处不在;说他“出世”吧,处处讲人事;说他讲修仙吧,他反反复复讲治国;说他对子孙后代正面教育吧,他经常正言若反。“如之何”,实在搞不懂,只好“不可说”,讲不清就不要讲吗,可他偏偏一讲就是五千言,他五千个字让后代读了两千多年也读不懂,他还讲大道至简……

五千年读不懂五千言,真是苦不堪言,老祖宗你就不能讲得明白一点吗?真要“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才幸福吗?你干脆讲“佛”得了,又来讲“道”干什么?“道”创造了天地,天地创造了人,多么美妙的人间,如此下去,是不是有背“道德”呢?

是老子糊涂还是我们自己糊涂。

猛然想起老子自己所居的“善地”“兜率宫”(斗  杓宫),老子在斗杓宫中“生活”,他的思维不可能不受斗杓影响,斗杓是天造地的主要力量,老子证实“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足见斗杓对老子影响之大,对老子思维影响之大。斗杓造地主要在中华大地,所以古人讲中华得天独厚。

我们的思维是“哲学”的“逻辑”思维,基本上是平面的,二维的。老子站北斗之高,他的思维是“立体”的,是多维的。北斗七星,可能导致老子七元的多维思维,七星七元的多维思维,是一个我们的脑袋不可想象的大系统(况远不止七元多维),一元多维我们现在还不甚了了,况且七元多维呢。也只有老子才有如此之胸怀,才有如此之智慧,才有如此之思维,……

老子《道德经》,七星(元)多维理论题纲是真的吗?没有办法,我的几十年念读也只有这一点收获。老子若果不以为然,只能再求老子谅。

老子的《道德经》立论,是一种以“三宝”为核心的,七星(元)四方系统,或者说七星四界系统,逐字逐句,“五千年”难学“五千言”,七星四方系统,领其精神,若是老子本意之万一,便是对老祖宗尽孝了。

后面用一个小图总结我前面的杂乱重复的文字,看能否稍合老祖宗本意。

由于道的无限,由于道循环的永恒,由于道的多元,有些问题,老子也显得很无奈,胸怀博大如老子,并不认为他是万能的,道能普救众生,救人无弃人,他自己不能,他自己不是救世主,因此扼腕叹息:“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老子尚且如此,况我辈乎;因此,我的小文章,可能与大师观点相左,被人“大笑之”,我的小文章,可能引起(上)人们的反感,群起而攻之。我一芸芸众生,输给老子不丢人,我读了几十年《道德经》算不虚此生了。

第八章 老子拳拳之心(后语)

因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大道甚夷,而民好径”,老子认为社会进程中,私利、私欲常常使人自觉不自觉的背道而驰,离道越来越远。历代圣贤为了挽救道德的缺失,用了各式各样的方法来匡正众生,树立各种各样的榜样引导众生,让众生效法,“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别)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然而,道一旦开始失去,回归的难度是无穷之大的。

从《道德经》不难看出,老子在离开祖(宗)国时,对生他养他的祖(宗)国的留恋之情。一个修炼者,一个即将“出世”的修炼者,若是不留恋人间故土,象其他修炼者一样,将人间当成受苦受难的炼狱,毫无眷恋之情,一心只想着“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走则走矣,有什么可留恋的,有什么可写的,况且一写就是五千言!字里行间,看得出中华故国不尽人意,背道而驰者不少。若果是其他修炼者,或者其他要离开的人,会视中华故国如弃履,毫不留恋的,昂起“高贵”的头,拂袖而去,更有一些人在他们认为的美(丽)国中,回过头来将生他、养他、培育他的祖国骂他个一佛出世,二佛升天,狗血喷头,一无是处,后悔自己是中国种。老子不回头开骂,已经很了不起了,已经是品德高尚了。老子殷切希望自己的祖国好起来,不尽人意也是自己的祖国不是?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老子不厌其烦的为祖国各阶层人士出谋划策,要仁慈,要节省,要奉献,要和谐,要掌好“国之神器”,要管好“邦之利器”,让国家稳定,安定……总之,老子最后的希望是祖国繁荣昌盛,用五千言之多的文字,反复劝诫,对祖国人民寄予厚望,希望祖国人民有大作为而国家强盛。

老子虽然没有说出来“亲爱的祖国,我爱你”,可是老子走时的留恋,走时的不舍,走时的回头反复叮咛,看得出来咱们老祖宗对祖国热爱之深,看得出来老祖宗的心在滴血,欲哭无泪。要不然老子的大修悟,能观万物之复的大自在,既能紫气东来,驾鹤而去当不是什么难事,所以在下在各种道教场所都讲,道学家和道教工作者,必须是爱国者,不爱自己祖(宗)国的人,不管他多尊贵,多富有,没有资格称为道学家和道教工作者。若有国外道友,应劝导他们热爱自己的祖国。

认识到老祖宗的这个念意,在下鼻头发酸,心中作痛,喉头哽咽,再也写不下去了。

联系方式:四川省达州市道教协会、 蒲善华老师

投稿文章,不代表华夏大易学社立场,如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自大易学社网(不注必究):https://www.cnddy.com/1140.html

(0)
华小易的头像华小易特约采编
上一篇 2020年7月13日 下午3:59
下一篇 2020年7月13日 下午4:3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大易学社

2022052108253076

投稿邮箱:cnddy@163.com

商务合作:ccymg@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的9-18时